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LARP] 雪之村

圖來自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LARP = Live-Action Role Playing,即實況角色扮演遊戲。為不洩漏劇情,文章標題非劇本原標。)

這遊戲真的很讓人快樂~(心)

我覺得說謊(編故事)非常好玩,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這樣做,於是角色扮演遊戲成為我唯一的機會。每次被人發現一個新線索,我又得生出另一個謊言把故事圓回來。而這次玩到最後,我的自創謊言還是與故事主線進程相契,沒被發現任何矛盾,也沒有阻礙到大家抓真兇,這讓我覺得非常自豪~XD

(雖然最後還是有人指出我是XX師。那是因為劇本有點簡單,直接在我包裹裡塞進XX道具,我一被搜身就會曝光。但所有人至今仍不知我案發時根本不是躲在我宣稱的廁所,而是躲在現場床底下。)

不過,因為太專心編排自己的故事,我尚無餘力好好觀察其他玩家中能力最強的是誰。這也受劇本限制;若那劇本寫得不完善,或該玩家角色恰好最無聊,就不容易判斷玩家本身能力。應該須多玩幾場才能蒐集足夠資訊,但我目前已初步鎖定某玩家A。

遊戲中有時會在詮釋劇本時發生爭吵(伴隨掀翻屋頂的音量XD),這是劇本張力引致。不過,過多的爭吵可能暗示玩家容易執著於某一點上堅持是非(有礙劇情推進),或急於糾正對方玩法(因為對遊戲規則解讀不同),於是無法專心純粹的觀察(或欣賞)其他玩家的編故事能力。我覺得這部份需要我們眾玩家再磨合一下,才能合作把故事發揮到最好。

在這場角色扮演中,玩家A與我恰好是故仇,但今日為隱瞞身份必須互相掩護。不過最後我還是指認了A,因為我包裹中的毒藥瓶實在太多了,而這毒藥不太可能是玩家以外的人給的(因為劇本通常不會這樣編)。所以在我被追問毒藥來源時,我在「編造出另一虛擬角色」與「誠實相告」之間,選擇了後者;畢竟誠實相告也可能有助大家獲得更完善的線索,以查出真兇。然而,A自始至終沒有指認我;所以在遊戲結束時,A得意的跟我套近乎:

「瞧,我護你到底呢~」

……咦,這是故仇之間應該有的態度嗎?XD

不過,之前有人懷疑我是真兇時,A曾突然冒出一句:「我知道不是她。」這句話才危險吧!XD 其實我拿捏得很好,這些懷疑者只要繼續辯論下去,就會知道我是真兇的可能性很低,尚不需其他人為我辯護。他這一出面,反而洩漏我倆的關係啊!幸好其他人仍然專心辯論,沒人察覺到A在說什麼~XD


這次劇本最狡猾的地方,是「不夠完整」。例如我的角色劇本是想調查多年前某家人Z的死因,所以今天重遊舊地打算暗中調查。結果某玩家在遊戲開始不久就突然問我:

「你剛剛為何要跟我打聽Z的事?」

這真殺個我措手不及!我以為我是暗中調查,甚至還未啟動調查,想不到另一玩家拿到的劇本居然是我已經明目張膽問過她!害我當場想不到謊言來隱瞞我和Z的關係,只好直接承認我是Z的家人了。但遊戲結束後,我就想到一個很好的藉口瞞過去,不必揭穿自己與Z的關係。看來我還太嫩。

希望我以後可以被這遊戲磨練成老狐狸,這樣我將來就可以安心從政了。(大誤)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紅色滲透


去年底出爐的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報告(連結在此),講述中國如何滲透美國。今天終於瞄了一下,全長213頁,「Taiwan」出現120次。以下翻譯摘要:

1. 中共沒有專門負責「滲透」的單位,而是所有有對外接觸的單位都在努力滲透。

2. 在美栽培親中政客負責遊說。少數案例會找法律漏洞做非法資助。

3. 令各大學裡的「孔子學院」負責監視反中運動。

4. 中國外交官干擾美國智庫活動。中國甚至自己在美建立智庫網,同時阻礙美國智庫蒐集中國資訊。

5. 美國所有中文媒體全被中國操控(除了法輪功開的那幾家),進一步再影響英文市場。同時阻礙美國媒體接觸中國資訊。

6. 利用中裔美國人社群宣揚中國之美。對反中、親台言論施壓(例如利用留在中國的親人進行威脅),甚至在社群中安排少數的間諜。間諜雖少,但已在中裔社群裡引起人人自危的風氣。

7. 科技部份:剽竊、剽竊、剽竊。

8. 中國不只對美國進行滲透,也用同樣手法處理澳、加、法、德、日、紐、星、英等國家。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在試算表中產生文字明細


前言:數年前,我在PTT團購板(BuyTogether)當了幾次主購,初衷純粹是為了體驗「當一個很厲害的會計」的感覺。引發我動機的是試算表中「VLOOKUP」這個函數指令;聽說用了它之後,就可以在幾秒內將數百人的匯款對帳完畢,著實讓我心神嚮往!於是我參考了PTT網友aotsukirin的教學(只要看文末「歡迎下載!!」那個Excel檔案即可,檔案裡有相當精簡的操作說明,實際操作後就能立刻理解),執行了幾次團購對帳,頓時讓我有功力大發、迅速晉升為武林至尊的感受。當時唯一不能在「幾秒內解決」的步驟,是「產生每人訂單明細」這件事。

身為主購,你須向賣家提供服飾「每一種尺寸的件數」的清單,但你須向集運公司提供的卻是「每一位買家購買的各尺寸件數」。在網友買家填寫Google Form時,他們在顏色尺寸「黑M」、「紅S」等各欄下填寫數字,而你在後台spreadsheet中可以輕鬆的把各尺寸數字加總起來,交給賣家。但你尚未能輕鬆的把各人的購買清單加總起來成為文字明細(例如「黑[M]*4, 紅[S]*1」),以交給集運公司分貨打包寄給每個買家。

所以我在當時為此製作了一串語碼,寫在這個範例試算表內。用法說明:

該檔 J 欄有個長碼;若你的商品尺寸欄為 B 到 G 欄(如範例檔所示),就取那長碼中 B 與 G 之間的碼,貼到明細欄 H2 內,以下往下拉,便能立刻生出所有明細。

使用此語碼毫不困難;但要「建構正確語碼,並把它輪迴拉長」,則須我事先另查網路資料。這段長碼是我用 CONCATENATE 和 TRANSPOSE 指令跑出來的。它當然也可以用Python等程式語言生出來。我用過各式各樣的語言,但沒有任何忠誠度,因為至今我還是不會寫任何語言——是的,我就是在不會寫程式語言的狀態下寫了程式語言這麼多年,用來分析研究數據,或解決生活小事;這一切,都靠豐富的網路資源。

--
最近發生了一些小事,讓我想把過去幾年用的「生活小碼」(?)貼上來留念。過幾天我再陸續分享一些小東西。

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薛丁格的貓

Image from Wikipedia

喔,我最近科普魂大發呢~

(不,我不要科普魂啊~我不想業障纏身啊~~~)


中國有一個網路綜藝節目叫《明星大偵探》,我在它第三季最後一集〈又是漂亮惹的禍2〉下方留言中,看到這則留言(影片與留言連結):

薛定諤的貓並不是平行空間理論吧?我記得是量子力學啊。觀察者的存在導致了量子形態的坍縮。

這一席發問突然讓我想起我曾在臉書上回答過朋友類似的問題(喔我對我臉書朋友真好哇~XD),於是特地翻找了一下,把當初的文章轉貼於下。


「觀察」所做的事,是讓本來疊加的兩態(生態與死態)突然崩潰(「collapse」)到其中一態,機率由本來的疊加態決定。

許多物理圈外的人覺得「觀察」這個論點太神奇。其實這在物理界也眾說紛紜,因為「開箱觀察導致collapse」只是哥本哈根派的詮釋,甚至連哥本哈根派裡的波耳都不認為是觀察導致collapse。知道盒子裡的薛丁格貓為什麼可能會死嗎?因為盒子裡藏有放射性元素和毒氣,放射物若打到偵測器,其機關就會立刻釋放毒氣殺死貓。波耳認為,早在開箱觀察(conscious observation,有意識的觀察)之前,這偵測器的存在(unconscious observation,無意識的觀察)就導致疊加態collapse到其中一態啦。

甚至,有些非哥本哈根派還拒絕相信collapse的發生。他們認為開箱後,生態與死態仍同時存在(沒有collapse到其中一態),只不過這兩態是分岔各存在於「多重時空」。

Image from Wikipedia


一般教科書採取的詮釋是「unconscious observation導致collapse」。

所以外界各種干擾(unconscious observation)都可能搞砸進行到一半的量子運算。於是量子電腦裡有一種類別叫「拓撲量子電腦」,利用量子糾纏織成麻花辮,不管麻花辮怎麼彎折,都還是那樣的麻花辮,所以不易被外界干擾搞砸運算。若是其他類型的量子電腦,就得想辦法減少外界干擾或加入除錯技術。

其實在薛丁格貓之前,愛因斯坦等人有假想過另一個實驗(EPR experiment)來說明量子力學,但很多人不服,因為那實驗必須把一些古典大物體想成具有非古典性質。結果薛丁格貓假想實驗一出來,卻被一堆物理學家接受,沒人質疑「貓這麼大隻,明明是古典,根本不是量子力學」。愛因斯坦有寫信讚美薛丁格一番,說:其他人其實都還沒弄清楚自己是不是跳脫了「古典大物體」這種框架(就信了你的薛丁格貓),但你本人卻確定是在沒有框架的思路下想出這個實驗的。(這信讀起來真文青,但哲學與語言邏輯高到我差點意譯不出來~)

愛因斯坦給薛丁格的原信如下:

You are the only contemporary physicist, besides Laue, who sees that one cannot get around the assumption of reality, if only one is honest. Most of them simply do not see what sort of risky game they are playing with reality—reality as something independent of what is experimentally established. Their interpretation is, however, refuted most elegantly by your system of radioactive atom + amplifier + charge of gunpowder + cat in a box, in which the psi-function of the system contains both the cat alive and blown to bits. Nobody really doubts that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cat is something independent of the act of observation.


--
話說我因為《明星大偵探》這個節目,一度迷上張若昀和魏大勛(尤愛魏在〈恐怖童謠〉案裡的模樣,一副超好抱的感覺;我最愛擁抱了~>///<),最近甚至還因此成了live action role-playing(LARP)的玩家!也許以後有機會我也寫寫接觸LARP的經驗吧。:)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飛機與伯努利

Image credit: NASA

前言:日前有臉書朋友分享〈「飛機能飛起來,靠伯努利原理」 別傻了,這是錯的!〉一文(注意:此為農場文網站),引來眾多討論,我也在其中提供解說如下。網路科普文眾說紛紜,我的解說則完全根據NASA的官方答案——因為沒有道理一個專造飛行器又身兼科普教育之責的全球最大航太中心會把這種事說錯。XD

根據NASA的官方解釋,簡單來說,飛機會浮起來的原因的確與伯努利原理類似,錯的主要只有「equal transit time」theory(機翼前的氣流分道後,會同時抵達機翼後方會合;因機翼上方曲線較長,所以流速須較快)這部份。機翼上方氣流速的確較快,但比用「equal transit theory」所推導出的流速還要快很多,而這流速沒辦法用很簡單的一句話說明。

NASA為了推廣「飛機為何會浮起來」的正確觀念,特地推出FoilSim的模擬軟體。模擬時所需的參數有機翼形狀、飛機速度、傾斜度、氣體性質(密度、黏滯性、可壓縮度)。若要簡單用一個公式說明浮力L有多大,式子在這

L = Cl * A * 0.5 * ρ * v^2

式子參數只有氣體密度ρ、速度v、機翼截面積A,而其他複雜的因子全部丟到那個係數Cl。而此式的「0.5 * ρ * v^2」,正與伯努利公式相同。有個細微差異是:伯努利原理講的是一條不可壓縮的流體,但機翼上下則牽涉兩條流體;但機翼此式與伯努利公式都是由能量守恆直接導出來的,中心思想一致。

若嫌「沒辦法用很簡單的一句話說明」太打發人,還有一個更簡明的解釋:氣流會沿著機翼形狀而轉彎(Coandă康達效應)——氣流被引導得往下流,所以飛機就被擠上去了;二者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這個簡明版解釋聽起來跟伯努利原理好像沒什麼關聯,但它們之間並沒有矛盾,它們都是牛頓力學的必然結果。


特地把這段詮釋轉貼來這,是因為從前的我正是「equal transit time」theory的受害者。小時候每當讀到課本「氣體會同時在機翼後會合」這一段時,我都特別痛苦,想了半天弄不懂,差點要做惡夢。

我敬佩所有從事科普教育的專業人士,尤其你須用「簡單」但「不脫離複雜的真實」的語句解釋一個科學知識,任何一點偏差都可能誤導廣大的讀者群,所以科普人擔的業是很重的~這就是為何每當我聽到物理圈外的朋友對我說「姆奈我想問你量子物理/黑洞/相對論……」時,我都會嚇到臉色發白的原因。XD

--
至於用「偽科普」來尋求關注甚至營利的人,那擔的業就更重啦……(遠望)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黑洞



「姆奈!你不是物理人嗎?快來講一下最近最熱門的黑洞照片!」

……呃,可是現在媒體焦(嬌)點不是都在演算法嗎?演算法是資訊人的領域啊~XD

上面是Katie Bouman在2016年的演講,演講重點有:

1. 為提高照片解析度,必須用一個跟地球一樣大的望遠鏡。現實辦不到,只好讓分散於全球各地的望遠鏡合作,權充大望遠鏡。

2. 但這些零星分散的小鏡離一個完整大鏡仍很遠。即使小鏡們會隨著地球自轉而移動位置,補足一些空缺,也涵蓋不成一整個大鏡,所以取得的影像資訊也很零星。

3. 要從零星資訊拼湊出完整照片,需要靠演算法:把所有符合這些零星資訊的可能照片模樣都丟給演算法判斷,問它「哪張最像一個黑洞該有的樣子」。

4. 但建構演算法時,不可以偏好「最像愛因斯坦理論」的黑洞,不然觀測家不就等於被理論家牽著鼻子走?為了確保演算法的客觀性,團隊丟給演算法各種天文照片的碎片,告訴它「這才是合理度高的照片」,而演算法便會從各種符合觀測資訊的可能照片中選一張「合理度跟眾天文照片一樣高」的作品;然後,團隊還丟給它各種日常生活照片的碎片,演算法再次據此選一張「合理度跟眾生活照一樣高」的作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演算法的偏見。如果兩張入選作品長得一樣,那麼這作品是真實黑洞模樣的可能性就極高。


最後來談個真正跟物理有關的重點吧。黑洞照片中的亮光其實是來自黑洞外圍高速流動的電漿(但電漿並非橘色,色彩是後製加上的color map,用以顯示電漿噴射強度),但為何連光都逃不出的黑洞,居然允許電漿噴出來,不會最終把電漿吸光光?這是個天文物理學家研究已久的題目(電漿噴射並不違背愛因斯坦理論,只不過電漿活動的機制細節尚未被科學家弄清楚),直到今年初終於有個較完整的初步模擬發表於PRL。模擬中,造成電漿噴射的主因是:一些帶有負能量的粒子進入黑洞的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後,會致使黑洞旋轉能量被減低(Penrose process);而此旋轉能量被黑洞旁的極向磁場奪走後(Blandford–Znajek process),會造成電漿噴射。這篇研究的亮點就是主張Blandford–Znajek process和Penrose process這兩種機制都要被考慮,才能建構較完整的理論模型,以詮釋實驗觀測。

至於如今觀測到的黑洞模樣究竟是否符合理論預測呢?目前的觀測結果(例如黑洞尺寸)與以愛因斯坦理論為基礎之諸多計算預測吻合,但細節還有待繼續努力——電漿模型仍有點簡陋,尚無法直接與實驗觀測對照;而觀測照片仍然模糊,再蒐集多一點數據(例如引入在地球上空運行的望遠鏡),照片應該會更清楚。


Credit: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所謂等級


最近Blues界的舞友Lucas Lin在談舞時分享了一篇文章〈How do I tell what level I belong in?〉全文中譯 by Lucas Lin),作者是頂尖Blues舞者Damon Stone。文章內容提到:很多學生去上進階班(Advanced)課程是為了「自尊」,他們常在上完課後感到滿意,覺得課程內容精彩有趣,自己也能應對如流。但其實,一個真正吸取到高級班精華的學生,應該要感到「很受挫」。

我這篇文章並沒有要探討進階班學生的心態問題。我想談的是Stone提到的進階班、甚至大師班(Master)的精華:大師班是開給那些求知欲極強的的舞者,那種「把一件事情做對」的欲望強到即使正在琢磨的這個東西根本不被舞伴、觀眾、甚至大部份的評審理解,他也毫不在乎——對,他就是要夠「宅」,他才適合大師班;他能花很長的時間聆聽一段理論課,然後花更長的時間不斷嘗試與練習,只為了把那個小東西做對。

但這種「宅」,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離群索居。「把它做對」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可以更無礙的把資訊和情緒傳達給你的舞伴,並接應舞伴任何或對或錯的反應,讓對方得到最大的發揮。所以,當一個初學者跟一位大師跳舞時,初學者常常會認為「天啊,我跳得真好」而樂不可支;但事實上不是你強,而是那位大師太強。

現在,我終於要說我的LA style了。LA style不是社交舞,似乎會跟Blues的學習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卻在這二者之間發現異曲同工的地方。因為Blues是社交舞,所以它從初級課程就在強調舞伴二人之間的connection;connection做好,兩人才能繼續契合的跳著即興的舞步。而我的LA style課程,從學生初學時就教授「情緒傳達」、「音樂性」、「編舞」這種即興跳舞(free style)所需的能力;甚至穿插不少理論課,用來分析討論一段歌曲的音樂結構,或是鑑賞一位舞者的舞步細節。這些都是我N年前自學初期也經歷的過程,但這跟一般舞蹈教室開的街舞初級班的教學方法不同,一般教室課程大多著重於把舞步技巧基礎練扎實。基礎當然重要,但LA style被發想出來的初衷是想在舞台上呈現舞蹈的戲劇性,而社交舞如Blues的美妙之處也在於你與舞伴間的戲劇張力,這兩個舞種從一開始就在乎「情緒感染」,而它們的即興舞步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能瞬間「炫技」,而是能即時傳達意念。

你會發現,有些LA style作品的舞步很簡單,但舞者做得非常乾淨,非常準確的搭在音樂節奏上。乾淨的動作當然需要扎實的訓練,但一個學生追求這件事的積極度會跟他的「鑑賞」能力有關——他是否看得出舞者的肌肉力道與其欲表現的情緒節奏層次密切相關。我覺得這種鑑賞力應該從初學時期就開始大量訓練,而不是一直單方面要學生磨練技術。(可順便參考這篇學鋼琴心得:「品味的重要」。)有準確的眼光,你才能在學舞過程中察知自己那微妙的關卡在哪裡。

所以,其實我的課程風格一開始是很「宅」的。但為了市場需求XD,我後來還是把它轉化得更親民些,因為沒有初學者想要在一直「受挫」的環境裡學舞。但轉化後的課程風格仍然沒有偏離我的初衷:「情緒感染」,只是沒有宅到讓初學者誤以為跳舞是不須「被理解」的。

所有的藝術人都希望在舞台上「被理解」,但你在學舞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種很私人的關卡,你發了瘋的想把它參透,但身邊沒有人理解你究竟為何那麼偏執。這種關卡非常細微、非常耗時,參透了(或者你花了數週數月都不確定自己參透了沒)也不會讓你的舞技在常人眼中迅速翻升。它就是一種報酬效率極低的東西,但你明確的知道你就是得把它解開。

如果你確實經歷過這種過程,那麼恭喜你,你應該具有大師舞者魂了。


P.S. Kevin Paradox的這支影片fb中譯版)也談到同樣的論點:「我嘗試跳不同的東西,我很開心能夠把這些小東西加進我的舞蹈裡;但沒有人看到這些,只說:『Paradox的舞蹈變了,我比較喜歡他以前跳的。』」要追求進步,你必須有能力為自己設置目標,並勇於經歷改變的歷程。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舞蹈課] 初學生的編舞作品

Song: Honestly by Eric Nam

(注意:Youtube影片在Android上播放會有細微的影音不同步,但在桌機和iOS上則正常。請求各位務必使用桌機或iOS收看舞蹈影片——我很介意!XD)

為何畫質這麼低?因為我學生要求臉必須糊成一團,才允我把影片放上來~XD

其實學生們編這支舞時完全是乾編——編舞當下沒有音樂,純粹是想到什麼動作就加什麼動作,最後把動作串起來。也就是說,這支舞本身並沒有音樂性,但可讓舞蹈初學者先解放思路與身體。

(眼尖的人應該有發現我手腳的律動偶有打拍子的行為。我自己跳舞時是不數拍子的(連心裡也不數),打拍子只是為了給學生看,有點提示作用。)

在舞蹈上,我最講究的其實是音樂性(雖然並沒有呈現在這支學生作品裡);在我自學舞蹈之初,就是受音樂感發而開始伸展肢體的。演變至今,我對音樂性的企圖心越來越強,如果跟舞風與程度相近的舞友討論起來一定會很過癮。可惜我在網誌上聊了這麼久的LA style,卻都沒有徵到舞友啊啊啊——我還在網誌右欄的晴天娃娃下許願了呢。我以為娃娃會很有效,它讓我每次出遊都遇上好天氣;上次做天使投資前許了個「匯率降低」的願,居然也奏效;連科比家的小朋友們感冒也因我許願而痊癒了呢!(結果聽說把禱詞拿掉後又感冒了~)(欸?)

昨天稍微修改了一下網誌版面,於是偶然複習到過去文章的網友留言,問我下次何時還會有舞蹈影片;當時我回一年一度,結果現在都過了快五年了!所以趕緊再補一支上來~XD

(Updated) 這幾天複習了我媽的日記,發現這一頁:(宋允鵬老師是很資深的鋼琴家)


……就說嘛!我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音樂性」了!還不快來跟我切磋切磋摩擦摩擦~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