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祝福
季度會議上,遇到前陣子休假的前輩。前輩上來給我一個大擁抱,說恭喜我生寶寶了。我跟她說我一切都好,照顧寶寶很順利——畢竟她之前對我的決定還是有些擔心。她是同事中頭一兩位知道我想當單身媽媽的人。
前輩答:「我知道你很順利啊,我有看你的網誌!」
我大驚——我應該沒有跟任何同事提過我的網誌。前輩說,是其他單位的學者告訴她的,因為前輩曾經跟那學者聊過我;然後有一天,那學者就突然發個連結跟前輩說:
「快來看看這個網誌,長得好像你說的那個年輕同事的網誌!」
……天啊,這樣也能被認出來~看來我真是人如其文啊~XD
#最後又多擁抱了好幾下
#我心愛的大家庭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舉重若輕
Mamaway背巾的新生兒直背法讓我困擾很久,我一度想放棄。後來發現,只有新生兒短腿須全收到背巾裡時較難用;等到腿長到可將小腿放出背巾外時,就很好背了。
Mamaway的Youtube影片教學對我助益不大。為了學會新生兒直背法,我特地到店面接受教學。店員說:
「你只要豎抱起嬰兒,他自動會把腿收成蛙腿,你不須特別喬他,就可以輕易把他包起來了。」
但我回家後多試幾次,仍無法次次成功讓嫩嬰收成蛙腿,有時包起後會變形成壓在臀部下方變成盤腿打坐的姿勢。
幾經失敗後,我求助我的助產師郁晴,她於是特地來我家示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用過Mamaway背巾的郁晴也沒有收折過嬰兒短腿的經驗,因為早期的Mamaway大多教橫背法(不須把腿收折成蛙腿)。但最近嬰兒髖關節發展知識更發達後,Mamaway改教須折成蛙腿收進背巾的新生兒直背法。(雖然Youtube上仍留有橫背法教學,但官網和店面都只主打直背法了。)
不過郁晴仍三兩下就直背成功了。她的做法是讓寶寶有力的兩腿頂在自己上腹,再抱近圍上背巾,然後蛙腿就收得很好看。
「我抱過太多嬰兒了,」她說,「只要夠熟練,你憑直覺就知道要用什麼姿勢把他喬好。」
郁晴這句話有畫龍點睛之妙——我突然覺得我遲早也能這麼熟練,什麼問題都不會是問題。漸漸的,我就步入一個自以為「育嬰很輕鬆」的境界——不管實境是不是真的很熟練,至少心境很隨喜。XD
(附帶一提,是郁晴輔助我完成了很好的順勢生產(溫柔生產)歷程。歷程所感受到的自主性與自信,也成功的連續帶進了我的育嬰生涯裡。所以「助產師」在我經驗裡是個很有重量的角色。)
還記得當初要離開月中時,護理師有感而發的說:
「你學得真的很快。我一開始反而最擔心你,因為你好像滿多問題的……。但現在看你很敢學、很會實作,我覺得你一個人帶寶寶一定沒問題的。」
剛住進月中時,我真的很愛發問,因為想儘量減少嘗試錯誤的機會,儘快上手。不過後來發現啊,並不是急著問到官方解答就必能立收成效;例如Mamaway背巾使用法的官方解答也未必適合每位媽媽啊,總是有需要自己摸索的時候。
月中教的水洗屁屁姿勢,我摸索了一陣。想看網路教學來複習,卻發現沒有任何網路影片教的是月中展示的這種水洗屁屁法。月中的方法乍看之下有點詭異,我想傳給已為人父的朋友看,但因為護理師教學時我沒錄影,我自己操作時也無法拍,所以只好傳一個近似的姿勢照片:
(這張照片是現在已長大成人的那隻嬰兒分享的。XD)
朋友看了覺得有點驚恐XD。後來我發現一個較溫和的相似例子是The Hold:
但月中水洗屁屁法並不將嬰兒手臂收包起來,而是像頭一張照片那樣垂掛在大人手掌/手臂前沿。
這種洗屁屁姿勢看似驚世駭俗(?),但其實超好用。從我第一次操作到今天,寶寶就從沒哭過,乖乖的讓我洗完。
出月中後進入一個多月的一打一日子,總之我四兩撥千斤(?)的活過來了。送保母第一天,我看保母一個叉腰就把嬰兒夾在她臂彎裡,嬰兒妥妥的坐在她手上。我看這姿勢真帥;把寶寶拿回家後,我也依樣畫葫蘆用這種方法夾他,果然很順手、很穩固又很省力!另一隻手可以空出來做事,也可以就這樣手叉腰跳舞,帶寶寶跳完兩三隻舞曲。
「四兩撥千斤」——我覺得育嬰困難的主因,就是嬰兒很重!如果寶寶輕得像根羽毛,你不會腰痠、不會媽媽手,不會在每次夜啼抱起他時都覺得筋疲力盡。
我像個雜技藝人一樣,第一要務就是試驗用各種省力的姿勢抱嬰兒,諸如怎樣抱嬰兒跳舞、怎樣把嬰兒收進Mamaway背巾裡……,不管什麼稀奇的姿勢都樂意嘗試,幻想他就只是一根羽毛……。目標就是像頭一張「單手捧嬰兒」的爸爸照片那般雲淡風輕。
(所以,平時的運動訓練就很重要了。我從孕前一直運動到生產都沒有停過,產後也很快恢復運動。)
出月中時,是那位看過「單手捧嬰兒」照片的朋友來接我和寶寶的。出月中前,我還曾跟他說我嬰兒床還沒組好,回家後也許把寶寶放抽屜放地上(因為我有另一個朋友的寶寶頭幾週就是睡整理箱抽屜的XD。芬蘭箱的概念)。離開月中回到家後,我抱嬰兒時,嬰兒頭頸整個後仰;朋友看見忍不住說一聲:
「你要護他頸部。」
我簡答:「我有護。他本來就那樣。」意思是那是寶寶愛玩硬要後仰的,我扳不直(寶寶在出生第一天就能抬頭,頸部很有力)。接著朋友說一句:
「我沒有要指導你的意思。」很謹慎、很貼心的口吻。
——其實我跟這位朋友一點都不熟,因為我們只是網友,之前從未見過面。但一見面他就送我很多恩典牌,又來接我出月中,帶著他的太太與嫩童一起,為我打氣。
就算一點都不熟,但我似乎有識人之明,我知道他會是一個幽默的人(是認識了20年的網友),對我把嬰兒放地上(但最後沒有放地上啦XD,因為我從月中請假把嬰兒床組好了)、對我用各種古怪的方法育兒, 都不會有意見的人。(雖然他忍不住提醒了一句,但立刻自覺。可是其實我完全不介意。)
所以我看似在一個毫無後援的環境下走了過來,但其實身邊一直有親友願意傾聽,而且還享受了幾乎沒有人下指導棋的自由。
以前我在網路上介紹「single mothers by choice」的觀念時,有網友說:他反對單身育兒,若真要育兒,「須先考到保母證照」。雖然我覺得他這句話帶有歧視,但若事先熟悉各種照顧法,的確會更有把握,舉重若輕。
月中護理師都知道我是single mother by choice。有個護理師在幫我護理乳房時,聊到若能重來一次,她也不要結婚。
我:「是不要有配偶,也不要有小孩?還是……?」
她:「不要有配偶,但要有小孩,像你這樣。」
……所以,若都先接受過育嬰訓練的話,也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單身育嬰?XD
--
附上一個我最近演講時用過的圖:
補充:瑞典40歲女性這世代的生育率有到達2。台灣40歲「已婚」女性這世代的生育率也有到達1.9喔。所以,關鍵差異之一在「未婚」女性的生育率……
關於少子化議題,中研院鄭雁馨副研究員也有發表過文章與演講,有興趣的人歡迎留意喔~
Mamaway的Youtube影片教學對我助益不大。為了學會新生兒直背法,我特地到店面接受教學。店員說:
「你只要豎抱起嬰兒,他自動會把腿收成蛙腿,你不須特別喬他,就可以輕易把他包起來了。」
但我回家後多試幾次,仍無法次次成功讓嫩嬰收成蛙腿,有時包起後會變形成壓在臀部下方變成盤腿打坐的姿勢。
幾經失敗後,我求助我的助產師郁晴,她於是特地來我家示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用過Mamaway背巾的郁晴也沒有收折過嬰兒短腿的經驗,因為早期的Mamaway大多教橫背法(不須把腿收折成蛙腿)。但最近嬰兒髖關節發展知識更發達後,Mamaway改教須折成蛙腿收進背巾的新生兒直背法。(雖然Youtube上仍留有橫背法教學,但官網和店面都只主打直背法了。)
不過郁晴仍三兩下就直背成功了。她的做法是讓寶寶有力的兩腿頂在自己上腹,再抱近圍上背巾,然後蛙腿就收得很好看。
「我抱過太多嬰兒了,」她說,「只要夠熟練,你憑直覺就知道要用什麼姿勢把他喬好。」
郁晴這句話有畫龍點睛之妙——我突然覺得我遲早也能這麼熟練,什麼問題都不會是問題。漸漸的,我就步入一個自以為「育嬰很輕鬆」的境界——不管實境是不是真的很熟練,至少心境很隨喜。XD
(附帶一提,是郁晴輔助我完成了很好的順勢生產(溫柔生產)歷程。歷程所感受到的自主性與自信,也成功的連續帶進了我的育嬰生涯裡。所以「助產師」在我經驗裡是個很有重量的角色。)
還記得當初要離開月中時,護理師有感而發的說:
「你學得真的很快。我一開始反而最擔心你,因為你好像滿多問題的……。但現在看你很敢學、很會實作,我覺得你一個人帶寶寶一定沒問題的。」
剛住進月中時,我真的很愛發問,因為想儘量減少嘗試錯誤的機會,儘快上手。不過後來發現啊,並不是急著問到官方解答就必能立收成效;例如Mamaway背巾使用法的官方解答也未必適合每位媽媽啊,總是有需要自己摸索的時候。
月中教的水洗屁屁姿勢,我摸索了一陣。想看網路教學來複習,卻發現沒有任何網路影片教的是月中展示的這種水洗屁屁法。月中的方法乍看之下有點詭異,我想傳給已為人父的朋友看,但因為護理師教學時我沒錄影,我自己操作時也無法拍,所以只好傳一個近似的姿勢照片:
(這張照片是現在已長大成人的那隻嬰兒分享的。XD)
朋友看了覺得有點驚恐XD。後來我發現一個較溫和的相似例子是The Hold:
但月中水洗屁屁法並不將嬰兒手臂收包起來,而是像頭一張照片那樣垂掛在大人手掌/手臂前沿。
這種洗屁屁姿勢看似驚世駭俗(?),但其實超好用。從我第一次操作到今天,寶寶就從沒哭過,乖乖的讓我洗完。
出月中後進入一個多月的一打一日子,總之我四兩撥千斤(?)的活過來了。送保母第一天,我看保母一個叉腰就把嬰兒夾在她臂彎裡,嬰兒妥妥的坐在她手上。我看這姿勢真帥;把寶寶拿回家後,我也依樣畫葫蘆用這種方法夾他,果然很順手、很穩固又很省力!另一隻手可以空出來做事,也可以就這樣手叉腰跳舞,帶寶寶跳完兩三隻舞曲。
「四兩撥千斤」——我覺得育嬰困難的主因,就是嬰兒很重!如果寶寶輕得像根羽毛,你不會腰痠、不會媽媽手,不會在每次夜啼抱起他時都覺得筋疲力盡。
我像個雜技藝人一樣,第一要務就是試驗用各種省力的姿勢抱嬰兒,諸如怎樣抱嬰兒跳舞、怎樣把嬰兒收進Mamaway背巾裡……,不管什麼稀奇的姿勢都樂意嘗試,幻想他就只是一根羽毛……。目標就是像頭一張「單手捧嬰兒」的爸爸照片那般雲淡風輕。
(所以,平時的運動訓練就很重要了。我從孕前一直運動到生產都沒有停過,產後也很快恢復運動。)
出月中時,是那位看過「單手捧嬰兒」照片的朋友來接我和寶寶的。出月中前,我還曾跟他說我嬰兒床還沒組好,回家後也許把寶寶放抽屜放地上(因為我有另一個朋友的寶寶頭幾週就是睡整理箱抽屜的XD。芬蘭箱的概念)。離開月中回到家後,我抱嬰兒時,嬰兒頭頸整個後仰;朋友看見忍不住說一聲:
「你要護他頸部。」
我簡答:「我有護。他本來就那樣。」意思是那是寶寶愛玩硬要後仰的,我扳不直(寶寶在出生第一天就能抬頭,頸部很有力)。接著朋友說一句:
「我沒有要指導你的意思。」很謹慎、很貼心的口吻。
——其實我跟這位朋友一點都不熟,因為我們只是網友,之前從未見過面。但一見面他就送我很多恩典牌,又來接我出月中,帶著他的太太與嫩童一起,為我打氣。
就算一點都不熟,但我似乎有識人之明,我知道他會是一個幽默的人(是認識了20年的網友),對我把嬰兒放地上(但最後沒有放地上啦XD,因為我從月中請假把嬰兒床組好了)、對我用各種古怪的方法育兒, 都不會有意見的人。(雖然他忍不住提醒了一句,但立刻自覺。可是其實我完全不介意。)
所以我看似在一個毫無後援的環境下走了過來,但其實身邊一直有親友願意傾聽,而且還享受了幾乎沒有人下指導棋的自由。
以前我在網路上介紹「single mothers by choice」的觀念時,有網友說:他反對單身育兒,若真要育兒,「須先考到保母證照」。雖然我覺得他這句話帶有歧視,但若事先熟悉各種照顧法,的確會更有把握,舉重若輕。
月中護理師都知道我是single mother by choice。有個護理師在幫我護理乳房時,聊到若能重來一次,她也不要結婚。
我:「是不要有配偶,也不要有小孩?還是……?」
她:「不要有配偶,但要有小孩,像你這樣。」
……所以,若都先接受過育嬰訓練的話,也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單身育嬰?XD
--
附上一個我最近演講時用過的圖:
補充:瑞典40歲女性這世代的生育率有到達2。台灣40歲「已婚」女性這世代的生育率也有到達1.9喔。所以,關鍵差異之一在「未婚」女性的生育率……
關於少子化議題,中研院鄭雁馨副研究員也有發表過文章與演講,有興趣的人歡迎留意喔~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大藝術家
各位在尾牙或婚宴場合上,曾經放下筷子專注的看完一場表演嗎?
我在這種場合上表演過,但台下幾乎沒有一個人抬起頭看我。
最近寶寶不知為何變得容易脹氣,親餵幾口就得拍嗝。不過我發現,如果我邊唱歌邊親餵,寶寶會喝得比較平順,拍嗝次數大減(只是我唱得口好乾……)。
比較困擾(?)的是:寶寶因為太愛看我唱歌,他甚至會放開乳頭,抬起頭來深情的看著我唱;情到深處,有時他非得看著我唱完整首歌才願意低頭繼續吃奶!身為藝術家,我認為歌沒唱完就卡掉很不專業,所以我也只好唱到底,完成一場完整的表演。
我從來沒有遇過這麼捧場的觀眾。我最恨的是:我無法拍到他那麼那麼深情的眼神與笑容。
--
寶寶略懂音律節奏,會在我唱完一個八拍時準備低頭吃奶,但又在我開始下一個八拍時迅速抬頭專注的聆聽,乳頭都來不及碰到——就這樣抬頭低頭抬頭低頭的渡過了一整首歌。
#忙碌的嫩嬰
--
演唱曲目(依頻率排序):
- 鬼迷心竅(越唱越覺得歌詞太符合我們母子情境了)
- 滾滾紅塵
- 情關
- 鴛鴦錦
- First Love(與小鮮肉面對面側躺在床上,一邊唱著First Love,真的超有感……如果你們還記得《魔女的條件》片頭曲最後一幕)
#暴露年齡的歌單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母乳難不難?
[側躺餵] 寶寶喝完奶後,喜歡將他的大頭枕在我的乳房上……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句話對少奶媽而言是救贖,讓少奶媽卸除了壓力,原諒自己的不足。但對我而言,並不盡然。
身為少奶媽的我,曾在母乳社團詢問該補多少配方。有網友讀了我的狀況後,堅持不必補,認為母奶一定夠。我問她:這世上有不少無乳的媽媽,那麼「少奶」者應也所在多有;她如何確信我乳量一定夠?她答:
「缺乏乳汁的原因與時長,從產後憂鬱症到疾病到藥物影響都有可能。唯獨天生缺奶的機率微乎其微,差不多等於中樂透頭彩。」
乍聽之下有點刺耳,對吧?尤其對一個已經在憂心自己少奶的人而言,可能覺得自己被諷為「中樂透」。但這段話卻成為我所聽過最美妙的建議,彷彿只要放輕鬆持續親餵,不用計較與監視奶量,寶寶也可以健康長大。
(這種感覺像就是回到當年博班時被花旗理專說服買mutual funds。守著他那一句「只要一直放著,就一定會賺」,讓我平安渡過了各種股災。)
所以,我就信奉著這麼一段話,成為早早便財務自由而退休、但突然蹦出個新生兒而忙碌起來、卻又覺得親餵輕鬆並享受親餵的單身媽。
出月中(寶寶滿月)時,我四小時集乳量只有50 mL。回家全親餵一個月後(產假結束,寶寶送托),集乳量來到100 mL。我以為我已經選擇了合適的電動擠乳器配件,直到請教過泌乳顧問(IBCLC),才知我根本量錯了乳頭直徑——我乳暈已因使用了尺寸過大的喇叭罩孔徑而水腫,所以量到的乳頭直徑也是偏大而錯誤的。將喇叭罩孔徑從標準配備28 mm改成21 mm後,集乳量來到130 mL。
(而寶寶親自吸吮的效率肯定比130 mL更高。)
我推想,應該有更多人其實可順利以母乳為主來哺餵的,不只我。但這個環境充斥著「配方奶也很好」這句話,母乳哺餵知識則貧乏。在我身上,這句話其實並不友善,彷彿暗示著:
「你都知道你少奶了,還不快補配方?寶寶會被你害到!」
幸而,我知道育嬰是一場遊戲。一路上遇到許多NPC;有的告訴我東村入口轉角有配方奶可買,有的告訴我一直親餵就能順順利利。而我選擇了後者。
如果選擇前者讓你快樂,你就選前者。我只是想分享:我是選擇了後者而更快樂的人。無論如何,這些建議都只是NPC;真正參與這場育嬰遊戲的玩家,是你自己。
---
插曲:生產時在樂寶兒住三天,寶寶出院時,體重掉了9%(逼近生理性脫水造成體重減輕的警戒值10%),卻完全沒有被提醒。坐一趟計程車到月子中心後,體重被量成掉了12%(因為磅秤與量法不同),月中護理師立刻提醒並補配方奶。
二者的做法都是正確的,只是態度與理念不同。但陪我住院三天的阿姨當初很自責,覺得沒有幫我照顧好寶寶,害他體重掉這麼多。我去毛心潔醫師的哺乳門診時提起這段故事,毛醫師聽完後說:
「這就是母乳親善院所與一般院所的態度差異。」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發展
醫生熟練的將寶寶往診台上一擺,就突然跟我說:
「頭型斜掉了,可以留意一下。」
我(雖然早就發現並憂心寶寶只愛右側睡):「欸,我都看不出來吔!」
醫生:「天天看當然看不出來啊。」
回家後,我再次正視、俯視、後視寶寶的頭,仍看不出端倪。於是盡力回想醫生把寶寶擺上診台的手勢,學著摸了一番——終於摸出了一些蹊蹺!果然有些不對稱。 不過我已經盡力吸引他往左側睡了,他若不買單,那也是他的命啊~至少他沒有斜頸的問題,醫生說他左右轉頭都很正常。
之前曾查到某些網友的案例,其寶寶轉頭似乎有異狀,看小兒科說無問題,卻被復健科判定有斜頸,宜及早做復健訓練;我覺得兩方可能都是正確的。例如Tummy Time這種事(讓寶寶趴著抬頭,訓練頸項與背部肌肉),據說美國小兒科醫師在寶寶出生後就會叮嚀爸媽要天天執行,但台灣父母從沒在醫生那兒聽過這種事,可能會納悶的問:
「寶寶幾個月後就會自己抬頭,幹嘛要先練?」
我因為孕期就看Sunny老師的影片,又在生產當時見識到趴在我胸上尋乳的寶寶頭抬得好高,所以從出生起我就天天幫寶寶練Tummy Time,成就感也很足。另外還有「口腔按摩」——這是我的泌乳顧問建議我做的,說她發現寶寶舌繫帶偏緊;不少新生兒有這種現象,有的會自己好(透過咀嚼副食品和說話來訓練),有的不會——輕微的會造成將來講話有些大舌頭。
「我就有點大舌頭,」泌乳顧問說,「它不會阻礙我的生活,我就只是不能當主播之類。但若能及早訓練,就可有效提升發音品質啊。」
口腔按摩須把我的手指伸入寶寶嘴裡弄啊弄,看起來就不舒服;但寶寶漸漸的接受,有幾次弄完後居然還會笑,因為覺得我在跟他玩。Tummy Time也是,嫩嬰抬頭真的頗累,但寶寶也包容了(精神好時也會笑),因為是我在陪著他。
每次看著他辛苦一番後還願意給我笑容,我就感到滿滿的愛~❤
圖爲媽媽餵背巾(寶寶的腳在裡頭盤成蛙腿,蛙腿有益髖關節發展),與一支朋友送的育兒恩典牌手機Pixel 3a~XD 被迫頻繁躺餵的媽媽需要智慧型手機來邊餵奶邊上網工作啊,不然我本來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
「頭型斜掉了,可以留意一下。」
我(雖然早就發現並憂心寶寶只愛右側睡):「欸,我都看不出來吔!」
醫生:「天天看當然看不出來啊。」
回家後,我再次正視、俯視、後視寶寶的頭,仍看不出端倪。於是盡力回想醫生把寶寶擺上診台的手勢,學著摸了一番——終於摸出了一些蹊蹺!果然有些不對稱。 不過我已經盡力吸引他往左側睡了,他若不買單,那也是他的命啊~至少他沒有斜頸的問題,醫生說他左右轉頭都很正常。
之前曾查到某些網友的案例,其寶寶轉頭似乎有異狀,看小兒科說無問題,卻被復健科判定有斜頸,宜及早做復健訓練;我覺得兩方可能都是正確的。例如Tummy Time這種事(讓寶寶趴著抬頭,訓練頸項與背部肌肉),據說美國小兒科醫師在寶寶出生後就會叮嚀爸媽要天天執行,但台灣父母從沒在醫生那兒聽過這種事,可能會納悶的問:
「寶寶幾個月後就會自己抬頭,幹嘛要先練?」
我因為孕期就看Sunny老師的影片,又在生產當時見識到趴在我胸上尋乳的寶寶頭抬得好高,所以從出生起我就天天幫寶寶練Tummy Time,成就感也很足。另外還有「口腔按摩」——這是我的泌乳顧問建議我做的,說她發現寶寶舌繫帶偏緊;不少新生兒有這種現象,有的會自己好(透過咀嚼副食品和說話來訓練),有的不會——輕微的會造成將來講話有些大舌頭。
「我就有點大舌頭,」泌乳顧問說,「它不會阻礙我的生活,我就只是不能當主播之類。但若能及早訓練,就可有效提升發音品質啊。」
口腔按摩須把我的手指伸入寶寶嘴裡弄啊弄,看起來就不舒服;但寶寶漸漸的接受,有幾次弄完後居然還會笑,因為覺得我在跟他玩。Tummy Time也是,嫩嬰抬頭真的頗累,但寶寶也包容了(精神好時也會笑),因為是我在陪著他。
每次看著他辛苦一番後還願意給我笑容,我就感到滿滿的愛~❤
圖爲媽媽餵背巾(寶寶的腳在裡頭盤成蛙腿,蛙腿有益髖關節發展),與一支朋友送的育兒恩典牌手機Pixel 3a~XD 被迫頻繁躺餵的媽媽需要智慧型手機來邊餵奶邊上網工作啊,不然我本來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