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裝潢二三事

(6/26/2025 寫於PTT房板)

有點意外有不少推文對設計師的價值不甚認同。

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買了中古電梯大樓,室內(不含陽台)31.9坪,打掉重練。設計師費一坪6千。去年4/8–7/3進行裝潢。

整個裝潢工程中,我從沒有去監工過,即使新家只在我舊家與工作場所對面。而設計師,也很少去現場監工,因為他是台中人,而我家在台北。他也沒有另外請監工,每次他親自來台北監工時都會跟我講一下(可以順便跟我會面談事);就那幾次。

我當初也有考慮另一個朋友介紹的台北設計師工作室,來者是兩位搭檔,很親切友善,設計過程中很迎合我的需求。台中設計師則會推翻我的觀點。結果我選了會推翻我的那位,因為他提供了不同的視野。

設計圖修了很多次,以確保接近理想,未來不會後悔。對話過程讓我非常安心,以致施工時我連工都懶得監。就算設計師人不在台北,他還是隨時就著工人用網路回報的資料來掌控工程,並報告給我。

我的資源也不只來自設計師。例如某天我難得跑去施工現場,一人在客浴糞管前默默模擬了很久(客浴和廚房流理台是唯二沒有全部打掉的,但有修整)。當天在場的是木工,看我一個人在那邊苦惱(+怪模怪樣),忍不住搭訕發問。我說建商給的糞管距牆頗近,雖然不致在使用馬桶時阻礙手肘,但我看中的新馬桶的沖水把手在靠牆側,我覺得沖水有點卡(因個人習慣,我不考慮自動沖水),所以我在考慮該不該換別款馬桶呢。

「如果馬桶能夠移開個幾公分就會順手很多。」我喃喃道。

「可以啊,」木工說,「我記得我水電朋友說馬桶可以移三五公分,位移三公分用圓管,位移五公分用橢圓管。三公分比較順,不影響糞管通暢。」

哇,連木工都知道得這麼細!我立刻把我的需求反映給設計師,設計師立即接洽水電,改了設計圖把我馬桶移遠了。


後來我問設計師:「你覺得我是否該偶爾來現場送個飲料之類,打好關係?」

設計師:「不用。他們最希望你永遠都不要來。」

好哦。


某天是全熱廠商明曜進場之日。我當時一早在開會,卻接到明曜老闆傳來一張照片,附加一句話:「為什麼天花板有角料?」

我如臨大敵。對明曜做過功課的網友應知道:明曜對施工順序非常講究;天花板的部分,任何工都不得先於他們進場,否則他們有可能拒絕施工。

我立刻將訊息轉傳給設計師(設計師當天也要來,只不過他從台中出發較慢到)。設計師要我不用擔心,他會處理好。

之後都安靜無聲。開會告一段落,我忍不住打語音給明曜老闆問情況,手機裡傳來他愉悅的聲音:

「啊,沒事啦,統統沒問題了。」


之後設計師告訴我,因為木工進度已到天花板,難以空等全熱多天而不做事,成本會太高,所以先架了絕不會影響全熱工程的角料。

全熱工程順利結束。明曜老闆私下曾慎重的跟我說:

「你請的這個設計師sense很好。」

哇!這評價真高,因為明曜的網路影片、與最初接觸明曜老闆時,他的言語偶爾會提到有些設計師對工程不甚瞭解之類。現在他居然突然主動提供好評。


我真的完全沒看過各種工程是怎麼進行的(像之前我分享全熱心得時,也有網友私下問我明曜施工細節,我只好老實的說不知道,因為我統統都沒看過)。總之我坐收了最後的成果。搬入將近一年,統統很滿意。


猶記當初設計師陪我去新北挑窗簾(我新家有大量的風琴簾)。討論結束後,設計師先離開去停車場牽車,我帶著寶寶跟窗簾店老闆娘繼續聊。她突然跟我說:

「這個設計師很難得。以前我遇到的設計師都會要我報價高一點,因為他們要收一些;但這設計師都不用,要我報原價就好。」

這就是我認可另收「設計師費」的原因——帳目較清明。


這中間,我台中阿姨也買了新家,預備裝潢;但她與她設計師發生一些齟齬,於是中斷合作,打算只買他的圖,施工另外找人。阿姨託我問我設計師可否接她案子,我覺得機會低,但還是問了。果然設計師婉拒,說他不經手別人設計的圖;但他可以幫阿姨推薦台中統包。不過他跟我說了一句話:

「你阿姨設計圖上的電燈電路是不合理的,無法施工。」

我把這些話都轉告給阿姨。阿姨聯絡了我設計師推薦的統包,但那統包案子太多,我阿姨等不及,於是自己另找統包。

最後有很多鋩鋩角角需要修整,都是小事。但有個大事——

阿姨:「我天花板的燈本來是設計分區開的,結果他們居然做成全共用一個開關!而且不能改了。」

我:「我設計師有說過你電路圖有問題啊!」

阿姨:「我以為就只是每個設計師的畫圖習慣不同,不礙事……」


我猜可能會有人想問我家裝潢費,只知總共「大約」是275萬,因為其中少數材料是我自挑自付的(但有用設計師折扣),加加減減我沒有追蹤得很細。

若要問裝潢材料的品質,我追求毒性低且耐用好維護,但不至於鑽牛角尖。例如地板是我自己挑的。而其他交給設計師直接幫我選定的各種材料或元件,我使用上也感到滿意;例如門把手,當我今年過年去阿姨新家住時(她買預售屋),我發現原來我家的門把手遠比她家的好開很多,輕盈而溫潤。

至於設計師找來的工班品質,雖我是外行人,但很多細節也是肉眼可見的好。例如主浴是全新蓋的;對比於客浴保留的舊瓷磚,主浴瓷磚的齊整細膩度明顯比客浴高一個級別。又如我家客廳有一整面牆是練舞鏡,跟鏡子師傅閒聊時,才知他是油漆師傅此番介紹給設計師的,與油漆師傅是多年舊識,說連他家工程都是這位油漆師傅經手的,是他認識的人手藝最好的。我問哪裡好,他說像天花板,他見過有些案子完成一陣子後,天花板拼接痕會慢慢露出來(表面有輕微凹陷痕?),而他家過了多年還是平整如新。


另外有一點:設計師在工程分配上也精算過(例如哪些部位與比例用木作、哪些用系統櫃),以在確保施工品質的同時,儘量把各工的單價壓低些,來達到合理的總價。後來房仲與家電商等來看我新家時,都問這要三百萬以上吧(其實我家明明是極簡風,為何他們的口氣有種豪華感?),所以我推敲我裝潢費應在合理範圍。一個好的設計師在設計上與監工上能達成最低的出錯率,減少未來須修整的成本。

再評論一下「現成傢俱 vs. 裝潢」,後者的空間利用程度高很多,對寸土寸金的台北很重要(也許因為空間利用佳,不只一位朋友在初訪時都問:「你這有40坪吧?」)。我之前曾在板上發文說我工作桌是用系統櫃做的,系統櫃有桌緣不夠圓潤的問題(對很多人不是問題。但我個人有點肌膚敏感,手肘不適)。饒是如此,我還是不考慮把裝潢桌改成現成傢俱(例如前緣有三公分緩衝斜面的電動升降桌),因為現成傢俱尺寸沒有一個能符合我的空間利用(桌長超長,且有大弧邊配合動線)。

(我裝潢桌目前是前緣DIY貼軟收邊條來解決,但還是期待台灣有工廠可以為美耐板桌開發更好的收邊。實木桌或石材桌可做斜面造型,但材質不適合我的工作使用與維護習慣。)


台中設計師是我大學同學介紹的,同學在新竹、雙北共買了三次家(自住),三次都由他設計。雖然設計師很有主見,但我同學也很有主見(尤其做了三次更有觀念),所以溝通上是完全沒問題的,一定會尊重業主希望的來設計。

我設計師是一人公司,沒有廣告,網路上完全找不到他,都靠口耳相傳接案。他有建築師執照(當初選他也有看中這一點)。


以上供參考,希望各位也遇到很好的設計師。

--

補充:

因為我買的是只有一房的物件,勢必不適合我與寶寶長住。(前屋主當年是買兩房合併,所以格局大改。)附近離工作地稍遠處有另一些坪數相當的中古大樓物件,實登比我這件高約四百多萬,所以我估用三百萬裝潢是合理的。

即使是格局完善的物件,這種自用空間30多坪的物件格局幾乎都是為四口之家而設計,對我們一大一小這種單薄人口而言,都不甚完美,會有一些累贅佔空間的格局——雖可用,但牽就。

還有一個重點:大部份的中古物件都不會有全熱交換器。安裝全熱真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生活品質的增幅是過去的我聯想不到的。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物件是格局差的物件,可以殺價,然後用價差去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裝潢(當然更完美的物件應該是毛坯屋……)。此句「格局」指的是內裝隔間等細節;整體外圍輪廓仍是要追求格局方正,這樣設計起來才有彈性。


我這棟前一次成交是在我六年前,後一次成交是在我10個月後;這兩次其實是同一物件,該屋主因人口暴增而須換房。這物件坪數與我相同,但有完善的裝潢格局與坡平車位(我是坡機,但我沒有通勤需求),現在價格自然較高。但出乎意料——它成交價居然高我九百萬。

它格局裝潢只有六歲,維持得很好;我想著新屋主可以很快入住,非常方便。結果——他也全部打掉重練…… :o


以上,供各位還在物色新家的板友們參考。我當初也是覺得打掉重練好可怕好麻煩,幾乎不考慮此步;走過一次之後才發現這招原來這麼適合我。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適合小孩的房子

房屋討論板常有人問「室內多少坪適合一個家」?

這種頻繁出現的問題,一定有文獻。查了一下英文資料,大約都說每人200 sq ft(相當於5.6坪)以上較合適,每人165 sq ft(相當於4.6坪)以下定義做overcrowding(過度擁擠)。

其實極簡主義的我本是主張房子不須大,觀念來自以前看過的國外八坪森林小木屋家訪、九坪醫生夫婦、和Elon Musk(傳說他只住十坪組合屋?)。但最近看到臉友一篇育兒文,有一點轉念……

他在描述他家有個小火龍幼兒,總是「不要不要」的暴怒。而他推測的幾個因素中,我確實都避開了:

1.「都市居家空間小。」

2.「家裡生活規矩要求多。」

3.「營造故事和遊戲的環境,聆聽和尊重小孩的意見,以說理的方式,和小孩互動。」

我家面積是上述「過度擁擠」定義的三四倍大,不算太小。而我幾乎沒有陪玩過,也鮮少跟小孩說理過……

妙的是,我家這隻(快三歲)的確不是小火龍,是朋友與保姆都稱穩定、好溝通的寶寶。(他半歲前明明被保姆評為「個性很強,媽媽會有點辛苦喔」……)我走的是古老部落育兒方式,像非洲人那樣(咦),家長忙打獵採集,而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他蹦跳、他敲東西、他玩具撒滿地、他拖著行李箱滿屋嘩啦啦啦的逛,我統統不需要阻止, 因為我家樓下幾樓都沒人(公設),而玩具再亂都還有很大空間可以走路,不礙事。

——所以我沒有需要和他說理的時候。

(不過他在保姆那邊很有榮譽心,一定會把玩具收好。被保姆誇很好溝通,總是很開心,不會因小不如意就哭鬧。)

(我並非完全不陪他,只是沒有陪他玩玩具。我會玩的有:我彈琴他打鼓或跳舞、兩人在床上摔角、一起做早餐這種正事之類。)


我覺得單身育兒比我想像的輕鬆很多,我不太確定原因是什麼(基因加各種因素吧)。不過有條件的話,買一個「完全不用禁止小孩做任何事」的房子,肯定會舒心很多的。


非洲示意圖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裝潢甲醛


精準的甲醛探測器要數萬元;若要保持精準,還得每年花高價校正。一般民眾不會投資這麼高的花費在上面。

那就乾脆買個超陽春版,不太準(易被其他氣體成分干擾),但有參考價值就好。當然不能買根本沒用的假品,故建議買英國Dart WZ-S探測器,台幣500;再焊些電路、電源、液晶顯示等(淘寶有台幣800的陽春成品,如上圖),就能探測甲醛的大約濃度了。我試過Dart,新品的數值跟克立淨(空氣清淨機廠商)幫客戶量的甲醛探測值相去不遠。

我家裝潢是打掉重練,於去年七月完成。使用Egger系統櫃,與有「綠建材」(F3)標章的台灣廠商木材(用於天花板、隔間、小部分櫃體)。都只是合規等級,沒有追求更低甲醛。用Dart探測後,發現密閉櫃中,台灣木作櫃的甲醛濃度會比Egger高很多。有個木作櫃被我安排放乾糧(大燕麥片、堅果……),雖然食品都有塑膠包裝,但甲醛分子量小,鑽孔隙能力較高,因此為了求安心,我就安排將木作櫃打了一點通風孔,甲醛濃度就立刻降得比Egger密閉櫃低很多了。

我會建議放食材的櫃子採用開放櫃,或有通風口的櫃子。(我全家都沒有開放櫃,因為怕染塵。我是從不打掃的人。)

至於櫃外的呼吸空間,在全熱一般中小風量的換氣運作下,甲醛在去年冬季十一月量測都是零檢出(克立淨的檢測服務也是零檢出)。至於今年夏季,在全熱大風量運作下,Dart值於不開冷氣時會在零與0.06 mg/m^3之間飄移來去(這幾天有進一個新木製傢俱,應有較高甲醛貢獻量),顯示夏季逸散量增高(開冷氣則會稍降低)。(不使用全熱,改將全家窗戶與隔間門全開,則可降回零檢出,尤其我家建築有很強的穿堂風;但這做法不適合使用冷氣的夏日。)


當初我新家住了好一陣子後,朋友來訪進門的第一句話仍是:

「哇,你家裝潢味仍好重!」

我全熱已經長期開最大風量了,裝潢味還是無法散去(當時還沒買Dart探測器來鑑定)。於是我就自暴自棄(?)把風量降回正常的中小風量——

然後裝潢味居然消失了!

所以我的推論是:在你發現你新家裝潢味變淡的那個當下,未必是裝潢揮發物真的逸散得差不多了,而是你家人氣累積變重了。那陣子全熱大風量把我家吹得乾乾淨淨時,就能一直聞到裝潢的木材味——未必有毒,因為木材天生就有味道。當我降低風量,人氣就開始累積,便把木材味蓋過去。

我的結論是:全熱的通風量是比體感還要更好一些的。


最後分享一個小見聞:某款全熱交換器(不是三菱,忘了品牌)的使用者在網路上抱怨:裝了全熱後,家中有效降低二氧化碳,但甲醛濃度仍高。

該原廠回覆:因為甲醛也交換了。

……

原來那層交換瓦楞紙(?)的品質很重要:其孔洞要大於水分子(才能做溼度交換,讓室內保乾),卻得確保小於甲醛分子(才能讓甲醛有效排出去,而非「保甲醛」於室內)。

所以,雖然是看來很陽春的交換技術,仍然有許多細節要留意啊。

---
克立淨說:同樣空間中,有人在的狀態相比於空屋狀態,會測得更低的甲醛濃度。故推知人體可以有效吸除甲醛。(啊)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萬金買鄰

(5/13/2025 寫於PTT房板)

買這個家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課,最主要就是幾乎每週都到現場逛。除了探查環境,也去搭訕目前的住戶(或是引誘人來搭訕我),以進一步瞭解內情。

新家離我工作處70公尺,舊家離我工作處200公尺。所以基本上我就只是在這週邊閒晃,並不特別費事。(我這輩子似乎不曾需要通勤過……)

住戶大多實懇,會把自己喜歡這裡、不喜歡這裡的原因都跟我分享。因為釋出的是低樓層,所以我特別在意低樓層隱藏的風險,聊天時也低調的探詢這點。例如有住戶提醒我:低樓層有可能聽得到地下室機械車位運作的聲音,我便特地再約房仲於夜深人靜時看房,親自聽聽看。朋友夫妻一個陪房仲下樓操作機械車位,一個陪我在屋內豎耳聽。幸好沒什麼噪音。

又如另一位房仲知我對這社區有興趣,突然告訴我某個中樓層物件可能會釋出。那間還有個大優點,就是附平面車位;我這間附的則是機械車位。雖然其實我工作不須通勤,學區小學也只在200公尺外。

不過在房仲通知之前,我就搭訕到某個鄰居,推知那間屋主可能只是看到我這間正在出售而心血來潮問問房仲(在我之前,這棟實價登錄只有一筆,是六年前)。那屋主另有房產,不住在這;他那間就空著放舊傢俱,也不出租。若真欲售,該間的隔壁鄰居早就意圖已久,很希望買下來打通兩間來擴大版圖;若競價,我可能爭不過那位隔壁鄰居(是個職業跟我相似但年資位階都比我高的前輩)。

結果風聲正確,那間至今也都沒有要售出的消息。

以上種種資訊都有助於我判斷。除了越來越瞭解這棟樓,我好像也越來越瞭解這些住戶了……


近兩年前的某天,我站在這棟大樓下東看西看,忘我到沒留意自己擋了人家停車場的出入口,被一位路人奶奶提醒讓路。

奶奶:「你在做什麼?」

我:「我想買這房子,在觀察環境。」

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這位奶奶同時住過這裡和S社區。我特地問她比較喜歡哪裡,她說S社區,原因之一是這裡聽得到樓上的聲響,但S都聽不到。

其實我有一些同事住S,同事倒是說樓上掉顆硬幣他都聽得一清二楚。所以我當下判斷這得靠運氣,包括鄰居作息與裝潢。現今發現我是幸運的那個,都聽不到樓上聲響。(樓上鄰居我在買屋前也搭訕過。)

S其實本是我的第一志願,畢竟有同事住那,知道環境還不錯。不過它距工作處800公尺,也沒有垃圾處理區。


我:「那你為何不住S,要住這裡呢?」

奶奶(笑):「因為我女兒也住在這的另一間。我每天做菜給他們吃呀~」

對了,閒聊期間,我懷裡背巾中一直有剛滿一歲的寶寶。他這會兒超級捧場,奶奶一逗他就笑。即使奶奶戴口罩,他也成熟到可以感受到口罩下的表情與善意,還很逗趣的伸舌頭眨眼睛,讓奶奶看得很樂。

「如果你買到這個房子,」奶奶開心的說,「記得來我家一起吃飯啊!」

——哇,還沒住進去就找到搭伙的人家了啊~XD


搬入後,倒是更常遇到奶奶的女兒一家,總是很熱情的跟寶寶打招呼,還說他家女兒(=奶奶的孫女)很會顧小孩,歡迎給他們顧。

我以為是客套話。前晚終於受邀拜訪他們家(因為寶寶一直在社區晃盪不願回家,所以被他們捕獲),聊得更多,才知他家女兒真的是專家——是幼教科系的在學生,從小就志趣在此。(他們家還有兒子在外地。兩位家長則是國外某儀器設備的台灣代理商。)寶寶在他們家又笑又討抱的毫不怕生,惹得他們一家直說好療癒。他們還立刻加了我LINE,說鄰居就是要互助,有需要人幫顧寶寶的話,歡迎跟他們說。

——原來我們不只找到人可蹭飯,還找到人可丟包啦……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不確定現代人是否還認同這話,但對單身育兒、毫無後援的我卻相對重要。剛搬進來時,我收到岩板餐桌、輕鬆把桌腳組裝完畢、卻意外發現桌子重到一個人翻不過來時,我走出玄關門按了電梯,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管理員有點年紀,怕他也搬不動)。只見電梯從他們那層樓載了人下來,廂門一開,見到裡面一位年輕的男孩,他察覺我猶豫苦惱,便好心伸出援手,進我家與我合力把岩板桌翻正。

是那家的兒子,我猜得出。

我覺得我兒應該可以在這裡快樂長大,我也能在這裡快樂變老。

祝福每個人都能有幸遇到好鄰居。


my village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Lost in Translation

(7/18)

小夏睡前常要練過一輪字彙才願意睡。我只好有一搭沒一搭的陪他。

我:「駱駝。」
他:「Camel。」

「紅鶴。」
「Flamingo。」

「施工。」
「Construction。」

「萬事如意。」
「……」

「萬事如意」這詞他自己常講,推測是在保姆家聽賀歲兒歌學來的,只是仿說但不知其意。我就只是快睡著了隨便出個題應付。

他:「……Perfect。」

……哇!好像是個不錯的答案,我只好誇他厲害。可是我從沒教過他Perfect啊……。從此「萬事如意 = Perfect」就成為我們常用來對話的題庫(希望不會教壞小孩)。

剛剛,他玩玩具不如意,開始要唉唉叫時,我慣常出口安撫:

「See see, everything is perfect~」

……天啊!驚覺原來我是在這種時候講過「perfect」的。那麼「everything is perfect」真的頗符合「萬事如意」的意義吔~XD

(是真理解還是誤打誤撞?)


(7/20)

這兩天我腸胃炎(他沒事),用電腦工作甚至只是追劇都會反胃。只好陪他玩(咦)。(不好意思,我是個幾乎沒在陪玩的媽媽啊……)

他對我的反常感到非常開心,散落在家裡地上的玩具也多了些。這兩天終於感受到坪數大的另一個好處:玩具都不用收也有地方可以走路。

當他的火車一直過不了某個斜坡時,我助他解決問題。最後他開心的抬起頭笑著對我說:

「萬事如意。」


#2y10m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未來

我跟另一個男孩的媽媽說:等兩個男孩都離家了,我想像我們變成兩位老太太在一起吃冰淇淋。她說這個畫面很棒,代表我們腸胃健康且不用控制血糖。

(週末預習一起吃了Cold Stone買一送一。)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Case/Phone

做早餐

睡至深夜,彷彿聽到「哐啷」一聲,緊接著是寶寶驚天動地的哭聲。我起身查看,他坐在小床上哭得哀戚,但不明所以。我安撫不來,只好下床上個廁所(咦)。

他跟著我下床了,卻不願意回床,還拚命把小床拉離大床。我以為是他突然抱怨起我這陣子把他關在小床裡睡。但緊接著他將頭探到小床底下,邊搜尋著邊哭——難不成是夢到床下有妖怪?那就得怪我最近抱著他在電腦前看《大唐詭事錄》……

突然,他哭聲乍停,高舉小手;手裡握的是一個他最近很愛的塑膠名片扁盒。原來最初「哐啷」一聲是名片盒掉到床下的聲音!(當時房間全暗 (只有冷氣面板的燈),床下更暗;他眼力可真好。)

捧著那個名片盒,他乖乖的回到小床上躺下,抽噎聲漸止。不一會兒就睡著了。

常聽別人說他家寶寶的安撫物是小被被、絨毛玩具、抱枕、媽媽的T恤等等。偏偏我家的總是一個硬硬扁扁的東西,可以握在手上的。小時候手更小,安撫物是數位相機的充電電池。近期長程爬山時,安撫物是我的悠遊聯名卡。

#2y7m 

--

1. 他的安撫物不是固定的。其實他通常大字一躺就能睡著了,不須握抱東西;因此你沒有辦法在當下就立刻猜出今晚這個名片盒對他意義重大。但,只要耐心陪他一步一步走下去,他定能告訴你他需要什麼。

例如,最近每次就寢前,他常要花好大的功夫把工作桌上的所有玩具(不鏽鋼杯、小車車、盒子、鉛筆、遙控器……)全拿到臥房,抱得滿胸都是家當,連下巴夾物的技能都有了。我熄燈時,他又唉叫著要求開燈——原來是還沒搬完,又忙著回到工作桌搜刮另一批家當搬到臥房。

全放到臥房書桌上後,他並沒有戀棧那些小物,而是滿足的爬上床,告訴我他準備好要刷牙了。看來是個儀式:他不須握緊它們,只須知道它們仍在同個空間陪著,讓他不會這麼捨不得結束這一天去睡覺。

有人稱兩歲是「不要不要期」,我倒沒有這種體會——或者說:兩歲是「要要期」,只要滿足了他要的,他自然也會滿足你要的。


2. 標題是他稱呼這個名片盒的方式:通常是case;但因寬度與智慧型手機相當,所以也會被他當phone玩,常靠在耳邊說:

「喂,#%$^%*…… ,bye bye。」

他本有一隻真正的老智慧型手機,喜歡拿它來滑螢幕(沒有上網,就只是感受那些觸覺反應),尤其喜歡拿它來拍照與錄影。但有天手機不知被他塞到哪裡去了,這個名片盒便成為替代品。


發現我在拍他,便笑容可掬的也拿起phone拍我。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群像


[老媽媽](3/28)

夜晚在公園遇到一個家庭,是一對陌生年輕夫婦與他們的四歲兒子。他們欺負兒子的方式完全不像待自家兒子,盡情的挑逗與捉弄,把孩子的鞋藏起來讓他哇哇哭。媽媽帶兒子報復爸爸的手勁也強悍,猛的撲倒爸爸把他鞋奪走讓兒子將鞋拋到樹上~

小夏看得心神嚮往,不明所以的跟他們一塊兒癲狂起來。於是,他們待小夏的方式開始不像待別人家兒子,直接把他抱起來飛高高、放在蹺蹺板一頭天搖地動的搖擺……。最後一家子像疊羅漢一般疊在一起。小夏已經笑瘋到像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對,他們四人超像一家子。而我這個跑不動的老媽媽像隱形一般沒入公園樹景中,很滿足的觀賞這一切。


[季春] (4/4)

台大校園有個懷舊手壓幫浦,座落於一個小淺池中央。壓水洗手對大人而言還算方便,但對幼兒而言不好操作,因為嬌小的他們幾乎必須踩進淺池裡弄溼鞋襪才能洗到手。

小夏每次經過那,沒有一次全身而退(= 雙鞋全溼的收場)。今天,我做了個新嘗試:直接把他抱起來放在幫浦台之上,讓他攀在高點,一手壓幫浦,另一手洗手。我則坐在旁邊石頭上伸長手臂推著他屁股,避免他摔下來。

也在現場玩的一位陌生小哥哥(四歲半)見狀,也更大膽了些,同樣攀高,且熱切的狂壓幫浦。一開始他們倆本有些小爭執(搶幫浦),但後來合作無間:哥哥主力壓水,小夏一手靠在壓桿上感受哥哥的瘋狂搖擺,一手伸到出水口玩水,笑得春心蕩漾。激情之下,哥哥不小心在出水口轉向小夏腳丫處時壓出巨大水柱,乍時小夏右鞋就全溼了。

小夏腳滑一下,左腳也溼了;小哥哥有默契的(?)同時在青苔石上滑了一下,小磕碰沒溼。這些小事故都不影響他們倆的好心情,膩在一起玩了好久。

小哥哥的媽媽也是個好聊的人,聊到了登山的背娃架,說他們家買了一個,但最後束之高閣XD。之後我們兩個家庭一前一後到小木屋鬆餅吃午餐,小哥哥對於再次見到我們特別興奮。新登場人物還有他家爸爸和弟弟(一歲出頭),那爸爸離開餐桌舉著一個雞塊走過來問我可不可以送小夏吃。見他們友善,我們加入了他們的餐桌。兩家人聊了好一會兒,非常盡興。小哥哥的媽媽還做了一個很妙的評論:

「我家弟弟一定很納悶,第一次見到哥哥對小小孩(指小夏)這麼有耐心~」

(之前玩幫浦,最初孩子發生小衝突、導致兩個大人相互道歉時,他媽曾自介說小哥哥自己有個弟弟,還在學習怎麼跟弟弟相處。)

我覺得台灣育兒環境真的超友善,每次帶小夏出門總是遇到數不盡的好事想記下來。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如何與老嬰分床

對一個從出生起就與媽媽同床的老嬰而言,分床肯定不容易。但當孩子開始會在睡眠中以頭鎚攻擊媽媽時,分床是必要的延命(咦)手段。在此提供我的分床方法。(此文也為了鼓勵想實施母嬰同床輕鬆躺餵、但又怕將來難以分床的新手媽媽。)

我寶寶一直與我同睡大床。他剛滿兩歲時才戒了夜奶;非自發停夜奶的,而是特地訓練的(有經歷過幾次魔鬼般嚎哭的夜晚,所以是在搬離隔間套房後、新家隔音佳的狀況下才戒)。動機主要不是為了他牙齒(他沒蛀牙),而是為了我好眠(嫩嬰時期躺餵可讓媽媽好睡,因為嫩嬰不會亂爬;老嬰則會搖你壓你來索奶)。戒夜奶後有一段好眠日子,甚至睡至深夜他會自己滾到床邊床,與我保持距離。但最近又變得特愛親近我,半夜滾到我身上來安撫自己接覺。

分床方法:買兩個網片,一短(36*36公分)一長(60*28公分),以束線帶(紅色處)紮在一起後,可錯位約兩格的幅度(如上方上下兩圖所示)。長網片另一端用束線帶綁在床邊床Farska欄杆上。就寢時,短網片往床尾折,以露出更寬的通道來牽手(因為我寶寶常要求牽手睡覺)。他睡著後,短網片可便利張開以縮小通道,往下壓卡進兩床縫裡,網片便可固定。

短網片折起

短網片張開插入床縫


觀察過寶寶夜醒,他下意識往我這兒尋來,但被網片擋住了,只得倒頭繼續睡。金屬網片的優點是輕巧有韌性,半夢半醒時無法翻越,撞了也不痛。寶寶清醒時則可自己輕鬆開關網片(能整個打開全收折到床尾),所以他對網片沒有排斥感,以為是我為熱愛開關門的他安裝的新玩具。

Farska床為120公分長,應還可睡很久。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富陽、福州山Q型縱走

從富陽起登,往世界山莊方向走去。右側有個小溝橋可通往福州山公園,然後繞回富陽。

「Q」那一撇指的是我們差點走到世界山莊去,因為有路過山友推薦這段路較平緩,對寶寶較友善。但之後遇到其他山友說:世界山莊極遠,應折返尋回那個沒有路標但通往福州山公園的小溝橋,往那兒走比較實際。

一路上,寶寶靠著山友們的鼓勵往前邁去,包括被某個長青團熱情包圍著喊「你好棒啊」、被譚敦慈小姐(是的,正是林杰樑醫師的遺孀)誇「你真是我見過最厲害的寶寶」、還有向一位和藹的婆婆一連乞食來五顆小番茄。當身邊沒有山友鼓舞時,他會跟我討我的悠遊聯名卡,握在手上,一路念著「嗶嗶、開門」,靠著下山後可以自己嗶卡過捷運站閘門來當作一路前行的動力。

路上自然收獲眾山友們的稱讚(「他怎麼看起來這麼自在」、「他怎麼都不會喘」、「好厲害啊幾歲」)。但我覺得真正道破此行本質的應是某山友對我說的話:

「我覺得你比較厲害,居然有勇氣帶這麼小的小孩爬山。」XD

#2y6m

[出師不利] 在登山口橋上玩,自己頭撞到橋欄,哭鬧了好一陣。害我差點以為今天無法成行了。

 
把姑婆芋當爵士鼓

 
特別喜歡樹根圍成的階梯,來回走了好幾趟。

 
走獨木橋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幼兒發燒體溫

在PTT看到詢問幼兒高燒的文章,裡面有醫師推文:

「同為兒科急診醫師回一下,發燒溫度在38–41度在醫師眼中差異不大,雖然可以幫助判斷疾病,但是並不代表嚴重的程度,所以不要覺得40度就好可怕。」

讓我更確信之前看到的網路衛教:若孩子精神沒有明顯萎靡,40.5度以下不用看醫生。

不少父母都用發燒溫度來判別是否該看醫生。若你是38度沒帶去那種,照理40度也不用帶去,因為這溫度範圍的嚴重度並無差異。真正危險的,只有41度以上。(那篇衛教還強調說:「看清楚,是『41』,不是『40.1』;前者有危險,後者很尋常。」)

40.5度以下且意識良好的狀態下看醫生,主要是為了求醫師專業診斷而心安,而非求取治療。因為治療通常就是保守治療(=多休息),我認為在家持續休息會比去醫院奔忙接觸人群來得更有效率。

至今,我兒除了打預防針、健康檢查外,不曾看過醫生。我目前不曾給孩子提供過退燒藥,就像我處理外傷也不再使用冰敷手法一樣(冰敷被研究論文證實只有止痛效果,沒有消炎功能、沒有加速痊癒的功能,甚至沒有止血功能);當發燒和傷處發炎是人體正常免疫機制時,便不須抑制。我兒偶爾發燒時都來得快去得快,於是我也來不及(?)帶他去看醫生;復原快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家充分休息,且未使用退燒藥。玫瑰疹燒得比較久,但相較他人也偏短(只有兩天多),最高燒到39.7度。(因未就診,玫瑰疹也是他退燒出疹時我查網路判定的。)

(退燒藥可幫助診斷,觀察孩子退燒時是否恢復精神與食慾。至於退燒藥能幫助孩子休息得更好、好得更快一說,我覺得因人而異,不置可否。)

我面對疾病採取以上手法,不是因為我很瞭解醫學,而是因為我很瞭解自己的警覺力,知道自己會在正確的時間送醫。

P.S. 聲明:以上除了引用段,皆為我個人知識,非該醫師立場。


天雨路滑時奔跑的小子(在富陽公園契爹樹


--
題外話:我想把那篇網路衛教文章尋回,Google了我認為足夠的關鍵字卻遍尋不著。Google呈現搜尋結果的方式已經走精,不再是可靠有效率的知識來源。YouTuber Mrwhosetheboss拍了一支影片介紹Google Search的墮落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文山森林公園 二部曲

圖來自台北市工務局

[可愛的程度] (陰雨 / Dec. 8, 2024)

今天寶寶帶我一路走到萬隆捷運站,然後差點拔不走。我看到出口2寫著「文山森林公園」,問他願不願意跟我去看看這個很有名的新公園。

結果還是拔不走,是靠著好心的路人幫著我一起連哄帶騙才成功邁向新景點。先抵達「景美運動公園」,其他路人介紹說雖然文山森就在旁邊,但路程對我寶寶而言遙遠且一路上坡,或恐不易。

我覺得寶寶腳程強+愛爬樓梯,想試試;倒是寶寶自己被這個我看來並無特殊亮點的景美運動公園吸引了(很有可能是遇到對味的公園路人們),歡樂的不斷奔跑轉圈,不想離開。

(還被國小童子軍的志工媽媽送了一片蜂蜜起酥蛋糕。)

依依不捨離開後,回程時又去全聯賣場玩。過馬路走上人行道後,居然遇到一輛右轉車特地在我們跟前暫停,按下車窗對我大喊:「他好可愛啊!!」(還連喊兩次,怕我沒聽到。)

從沒想過寶寶能可愛到讓人停車搭訕。可能是他今天心情好,步姿太雀躍,於是成為這個陰雨天裡、寬大十字路口上一顆閃耀的小不點。


[趣探險之丘] (豔陽 / Mar. 23, 2025)

上次去景美運動公園時,終止於該處,因為路人們都說那座小山丘寶寶爬不上去。

今日寶寶再訪。我在登山口指著那些路人們的形跡,問寶寶要不要跟著上去。他把滑步車一靠,便躍躍欲試的踩上踏階了。

上路之後,我開始認同這不適合兩歲多的寶寶。除了階梯設計前緣隆高、對短腿不甚友善外,最重要的是有好長一段路沒有遮蔭!我有點擔心抵達終點時會得到一個中暑休克的寶寶,尤其他居然很好強,步伐毫不停歇的一路往上,幾乎沒時間喘息喝水。於是我得硬跟他聊天,讓他有台階下(「我不是因為累而停下,是媽媽要跟我談事」),得以抓緊時間補充水份。

我們幾乎一路牽手。因為階梯落差太大太難走,我讓寶寶改走階梯旁的斜土坡。有時真是太陡,他會腳滑踉蹌,我便拉他一把。

一路上,他偶爾會仰頭燦笑對我誇自己「好棒」,我也由衷附和。連經過的路人都忍不住一起附和說好棒,寶寶更得意了。

一路上坡,一直到接近「趣探險之丘」才開始平緩下傾。下坡階梯仍難走,我於是決定帶寶寶直接走上人工草皮——哇,真不得了,坡陡到我也站不住,只好跌坐下來一路滑下去。我這大人還能用核心保持坐姿,寶寶則溜得東倒西歪,還得被我這龐然大物捲進去壓在我大腿下XD~總之我們終於緩緩撞上一樽樹幹,得以停下。爾後就跟著大家休憩在草坡上的那些大樹下。風意外的沁涼,對比於無遮蔭處草皮頗燙手(但寶寶還是興致盎然的在稍有遮蔭區試手攀岩,成功爬了一段)。母子倆在樹下依偎一起,享受了好一會兒吹風放空的美好時間。

回程前不免俗的跟寶寶一起嘗試了那聞名遐邇的超長溜滑梯(分開溜,他前我後),還遇到帶了紙箱板來溜的一家。他們溜速快得驚人!那家弟弟還慷慨遞出紙板問我們要不要試試。

最終準備踏上歸途時,寶寶完全卸下好勝心與自尊,哭鬧著拒絕再爬山了。路人好心送他一條玉米棒,只夠他撐幾步路。我只好彎下身把他背起來,就這樣在烈日下走了一路。回到景美運動公園時,發現自己其實不怎麼累——反而去程陪寶寶走一路時好像還累些,可能是因為回程是下坡居多,且用的是自己習慣的步調;陪寶寶走則得一路顧著慢行(且曬得更久),體感更累點。

撿回登山口的滑步車,寶寶騎著回家。到家已經下午2:40了。洗澡吃飯後,寶寶仍興奮得睡不著,一直到快五點,母子倆才入睡。醒來已經晚上八點了。

回想今天一路,仍為寶寶的高耐力感到驕傲。 :)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寶寶的第一場音樂會

中場休息。
我們坐在最角落,這就是我們的視角,可以清楚看到音樂家的手腳演奏。


上週晚間去了Bernard Foccroulle教授在景美浸信會的管風琴演奏會(感謝景美浸信會帶來這麼難得的機會)。寶寶盡其所能的自持,除了開場前有一兩句童言童語,其餘幾乎全程安靜。唯二有點失控的時候是:

1. 主持人開場時有叮嚀曲與曲之間不要鼓掌,但寶寶總忍不住輕輕的拍手。幸好輕而無聲。上半場結束後終於開懷的用力鼓掌歡呼。

2. 重低音高潮時,寶寶幾次忍不住跟著哼。我用手摀住他嘴,他不滿的搖頭甩開,但隨即安靜(一種「我知道現在不能哼,雖然我不認同」的態度,可能是覺得在家用Youtube看演奏會時明明可以開心跟唱啊)。幸而低哼聲對整廳而言無法聽聞,完全被管風琴壓過去。

我們只聽了上半場(含開場樂曲講解共45分鐘)。除了因時間已晚,我也怕寶寶在下半場會失控唱歌。

寶寶是徒步來音樂會的,從保姆家到這走了快1.5公里。回程離家太遠且太晚,我則用推車載他。難得走了這麼久的夜路,還有細雨,但舒服愜意,完美的完成了這次小約會。

#2y6m

--

寶寶雖活潑好動,體能驚人;但亦有坐定的本領,例如餐廳圍桌可以全程吃到最後一道才下桌(以一種「吃飯皇帝大」的態勢),從台北搭乘台鐵到台中也曾一路乖乖待在我大腿上,唯一的玩具是火車窗簾。衝著他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本事,加上自小展示了對音樂的喜愛與領悟力,才斗膽嘗試了這一場正式音樂會。

但希望下次可以帶他去露天音樂會或兒童音樂會,不要壓抑他唱歌的欲望。城市裡的藝文活動豐富,應是可期待的。:)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召喚



日前看到這影片,我整個魂都醒了。每個步伐都看來這麼熟悉。

以寶寶目前能日行數里的腳力,希望不久的將來他能跟我一起回應大自然的召喚,做夥上山。

P.S. 以前曾有網友說台灣的山路詭譎,雙杖不好用。這支影片很清楚的示範了雙杖在台灣山路上的使用方式。我這個過來人(膝弱怕下坡)正是雙杖受惠者。




召喚術(?)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起風的日子

寶寶喜歡撿落葉,尤其是最乾黃、甚至殘破的那種。那天風大,寶寶不小心鬆手讓手中的落葉飛走了。他不顧我呼喊,逕自轉頭就追。因為殘破的乾葉最輕盈,他那片於是成為滿地滾飛的落葉中跑得最快的一片。見寶寶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勢頭,踩過滿地紛飛的落葉都不屑一顧,只要他那跑得最快的一片,我也只好匆忙的跟在他後頭追。

最終抵達遙遠的牆邊,發現毫無樹蔭的該牆角堆滿了最乾黃的葉子(物以類聚),導致寶寶已經認不得哪片是他的了。他還是知足的撿起其中一片,珍惜的揣在懷裡。

這裡是寶藏巖入口下方一處人煙稀少的幽靜地,草地、沼澤,澤旁有三兩釣客。觸眼有點荒秘感,但正合寶寶口味——他喜歡殘破。雖有少量人工步道,他也不走,一定要走又髒又亂的地方。腳被長草下的藤蔓絆住了,他一開始唉叫得兇,要我幫他解套;後來也不叫了,知道要把腿抬高(明明腿那麼短),就能儘量避免被絆住。

草原中有一處沙地,寸草不生。沙很髒,但正合寶寶口味,蹲下來玩拔不走。我一邊揣測著這沙是不是工程廢棄物有毒導致不生草,一邊想著「那這也是你的命」的靠在橋墩旁遠遠看著他。一個在遠方練足球的歐美人過來撿球,饒富興味的看了看落單的寶寶,然後再離開。

回家的路上,寶寶不只一次擋在我跟前舉起雙臂討抱,但我總能隨便講一兩句話就能轉移他目標,讓他繼續自己走。最近出門總是沒帶推車走好幾里路,但都完全不用我背抱。我們倆的默契越來越好了。

#2y4m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台灣女性總工時


研究指出:台灣女性總工時是全世界最長。

不只如此,研究還指出:已婚媽媽的家務工時比單親媽媽還長。
https://www.prb.org/news/mothers-day/

所以,多想幾分鐘,你可以不必結婚XD
#謹以此文祝福吳映潔的單身媽媽生活

---
台灣男性有薪工時也是全世界最長(雖然加了家務的總工時變成幾乎最短的)。我認為台灣不婚少子化的主因就是工時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