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群像


[老媽媽](3/28)

夜晚在公園遇到一個家庭,是一對陌生年輕夫婦與他們的四歲兒子。他們欺負兒子的方式完全不像待自家兒子,盡情的挑逗與捉弄,把孩子的鞋藏起來讓他哇哇哭。媽媽帶兒子報復爸爸的手勁也強悍,猛的撲倒爸爸把他鞋奪走讓兒子將鞋拋到樹上~

小夏看得心神嚮往,不明所以的跟他們一塊兒癲狂起來。於是,他們待小夏的方式開始不像待別人家兒子,直接把他抱起來飛高高、放在蹺蹺板一頭天搖地動的搖擺……。最後一家子像疊羅漢一般疊在一起。小夏已經笑瘋到像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對,他們四人超像一家子。而我這個跑不動的老媽媽像隱形一般沒入公園樹景中,很滿足的觀賞這一切。


[季春] (4/4)

台大校園有個懷舊手壓幫浦,座落於一個小淺池中央。壓水洗手對大人而言還算方便,但對幼兒而言不好操作,因為嬌小的他們幾乎必須踩進淺池裡弄溼鞋襪才能洗到手。

小夏每次經過那,沒有一次全身而退(= 雙鞋全溼的收場)。今天,我做了個新嘗試:直接把他抱起來放在幫浦台之上,讓他攀在高點,一手壓幫浦,另一手洗手。我則坐在旁邊石頭上伸長手臂推著他屁股,避免他摔下來。

也在現場玩的一位陌生小哥哥(四歲半)見狀,也更大膽了些,同樣攀高,且熱切的狂壓幫浦。一開始他們倆本有些小爭執(搶幫浦),但後來合作無間:哥哥主力壓水,小夏一手靠在壓桿上感受哥哥的瘋狂搖擺,一手伸到出水口玩水,笑得春心蕩漾。激情之下,哥哥不小心在出水口轉向小夏腳丫處時壓出巨大水柱,乍時小夏右鞋就全溼了。

小夏腳滑一下,左腳也溼了;小哥哥有默契的(?)同時在青苔石上滑了一下,小磕碰沒溼。這些小事故都不影響他們倆的好心情,膩在一起玩了好久。

小哥哥的媽媽也是個好聊的人,聊到了登山的背娃架,說他們家買了一個,但最後束之高閣XD。之後我們兩個家庭一前一後到小木屋鬆餅吃午餐,小哥哥對於再次見到我們特別興奮。新登場人物還有他家爸爸和弟弟(一歲出頭),那爸爸離開餐桌舉著一個雞塊走過來問我可不可以送小夏吃。見他們友善,我們加入了他們的餐桌。兩家人聊了好一會兒,非常盡興。小哥哥的媽媽還做了一個很妙的評論:

「我家弟弟一定很納悶,第一次見到哥哥對小小孩(指小夏)這麼有耐心~」

(之前玩幫浦,最初孩子發生小衝突、導致兩個大人相互道歉時,他媽曾自介說小哥哥自己有個弟弟,還在學習怎麼跟弟弟相處。)

我覺得台灣育兒環境真的超友善,每次帶小夏出門總是遇到數不盡的好事想記下來。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如何與老嬰分床

對一個從出生起就與媽媽同床的老嬰而言,分床肯定不容易。但當孩子開始會在睡眠中以頭鎚攻擊媽媽時,分床是必要的延命(咦)手段。在此提供我的分床方法。(此文也為了鼓勵想實施母嬰同床輕鬆躺餵、但又怕將來難以分床的新手媽媽。)

我寶寶一直與我同睡大床。他剛滿兩歲時才戒了夜奶;非自發停夜奶的,而是特地訓練的(有經歷過幾次魔鬼般嚎哭的夜晚,所以是在搬離隔間套房後、新家隔音佳的狀況下才戒)。動機主要不是為了他牙齒(他沒蛀牙),而是為了我好眠(嫩嬰時期躺餵可讓媽媽好睡,因為嫩嬰不會亂爬;老嬰則會搖你壓你來索奶)。戒夜奶後有一段好眠日子,甚至睡至深夜他會自己滾到床邊床,與我保持距離。但最近又變得特愛親近我,半夜滾到我身上來安撫自己接覺。

分床方法:買兩個網片,一短(36*36公分)一長(60*28公分),以束線帶(紅色處)紮在一起後,可錯位約兩格的幅度(如上方上下兩圖所示)。長網片另一端用束線帶綁在床邊床Farska欄杆上。就寢時,短網片往床尾折,以露出更寬的通道來牽手(因為我寶寶常要求牽手睡覺)。他睡著後,短網片可便利張開以縮小通道,往下壓卡進兩床縫裡,網片便可固定。

短網片折起

短網片張開插入床縫


觀察過寶寶夜醒,他下意識往我這兒尋來,但被網片擋住了,只得倒頭繼續睡。金屬網片的優點是輕巧有韌性,半夢半醒時無法翻越,撞了也不痛。寶寶清醒時則可自己輕鬆開關網片(能整個打開全收折到床尾),所以他對網片沒有排斥感,以為是我為熱愛開關門的他安裝的新玩具。

Farska床為120公分長,應還可睡很久。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富陽、福州山Q型縱走

從富陽起登,往世界山莊方向走去。右側有個小溝橋可通往福州山公園,然後繞回富陽。

「Q」那一撇指的是我們差點走到世界山莊去,因為有路過山友推薦這段路較平緩,對寶寶較友善。但之後遇到其他山友說:世界山莊極遠,應折返尋回那個沒有路標但通往福州山公園的小溝橋,往那兒走比較實際。

一路上,寶寶靠著山友們的鼓勵往前邁去,包括被某個長青團熱情包圍著喊「你好棒啊」、被譚敦慈小姐(是的,正是林杰樑醫師的遺孀)誇「你真是我見過最厲害的寶寶」、還有向一位和藹的婆婆一連乞食來五顆小番茄。當身邊沒有山友鼓舞時,他會跟我討我的悠遊聯名卡,握在手上,一路念著「嗶嗶、開門」,靠著下山後可以自己嗶卡過捷運站閘門來當作一路前行的動力。

路上自然收獲眾山友們的稱讚(「他怎麼看起來這麼自在」、「他怎麼都不會喘」、「好厲害啊幾歲」)。但我覺得真正道破此行本質的應是某山友對我說的話:

「我覺得你比較厲害,居然有勇氣帶這麼小的小孩爬山。」XD

#2y6m

[出師不利] 在登山口橋上玩,自己頭撞到橋欄,哭鬧了好一陣。害我差點以為今天無法成行了。

 
把姑婆芋當爵士鼓

 
特別喜歡樹根圍成的階梯,來回走了好幾趟。

 
走獨木橋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幼兒發燒體溫

在PTT看到詢問幼兒高燒的文章,裡面有醫師推文:

「同為兒科急診醫師回一下,發燒溫度在38–41度在醫師眼中差異不大,雖然可以幫助判斷疾病,但是並不代表嚴重的程度,所以不要覺得40度就好可怕。」

讓我更確信之前看到的網路衛教:若孩子精神沒有明顯萎靡,40.5度以下不用看醫生。

不少父母都用發燒溫度來判別是否該看醫生。若你是38度沒帶去那種,照理40度也不用帶去,因為這溫度範圍的嚴重度並無差異。真正危險的,只有41度以上。(那篇衛教還強調說:「看清楚,是『41』,不是『40.1』;前者有危險,後者很尋常。」)

40.5度以下且意識良好的狀態下看醫生,主要是為了求醫師專業診斷而心安,而非求取治療。因為治療通常就是保守治療(=多休息),我認為在家持續休息會比去醫院奔忙接觸人群來得更有效率。

至今,我兒除了打預防針、健康檢查外,不曾看過醫生。我目前不曾給孩子提供過退燒藥,就像我處理外傷也不再使用冰敷手法一樣(冰敷被研究論文證實只有止痛效果,沒有消炎功能、沒有加速痊癒的功能,甚至沒有止血功能);當發燒和傷處發炎是人體正常免疫機制時,便不須抑制。我兒偶爾發燒時都來得快去得快,於是我也來不及(?)帶他去看醫生;復原快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家充分休息,且未使用退燒藥。玫瑰疹燒得比較久,但相較他人也偏短(只有兩天多),最高燒到39.7度。(因未就診,玫瑰疹也是他退燒出疹時我查網路判定的。)

(退燒藥可幫助診斷,觀察孩子退燒時是否恢復精神與食慾。至於退燒藥能幫助孩子休息得更好、好得更快一說,我覺得因人而異,不置可否。)

我面對疾病採取以上手法,不是因為我很瞭解醫學,而是因為我很瞭解自己的警覺力,知道自己會在正確的時間送醫。

P.S. 聲明:以上除了引用段,皆為我個人知識,非該醫師立場。


天雨路滑時奔跑的小子(在富陽公園契爹樹


--
題外話:我想把那篇網路衛教文章尋回,Google了我認為足夠的關鍵字卻遍尋不著。Google呈現搜尋結果的方式已經走精,不再是可靠有效率的知識來源。YouTuber Mrwhosetheboss拍了一支影片介紹Google Search的墮落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文山森林公園 二部曲

圖來自台北市工務局

[可愛的程度] (陰雨 / Dec. 8, 2024)

今天寶寶帶我一路走到萬隆捷運站,然後差點拔不走。我看到出口2寫著「文山森林公園」,問他願不願意跟我去看看這個很有名的新公園。

結果還是拔不走,是靠著好心的路人幫著我一起連哄帶騙才成功邁向新景點。先抵達「景美運動公園」,其他路人介紹說雖然文山森就在旁邊,但路程對我寶寶而言遙遠且一路上坡,或恐不易。

我覺得寶寶腳程強+愛爬樓梯,想試試;倒是寶寶自己被這個我看來並無特殊亮點的景美運動公園吸引了(很有可能是遇到對味的公園路人們),歡樂的不斷奔跑轉圈,不想離開。

(還被國小童子軍的志工媽媽送了一片蜂蜜起酥蛋糕。)

依依不捨離開後,回程時又去全聯賣場玩。過馬路走上人行道後,居然遇到一輛右轉車特地在我們跟前暫停,按下車窗對我大喊:「他好可愛啊!!」(還連喊兩次,怕我沒聽到。)

從沒想過寶寶能可愛到讓人停車搭訕。可能是他今天心情好,步姿太雀躍,於是成為這個陰雨天裡、寬大十字路口上一顆閃耀的小不點。


[趣探險之丘] (豔陽 / Mar. 23, 2025)

上次去景美運動公園時,終止於該處,因為路人們都說那座小山丘寶寶爬不上去。

今日寶寶再訪。我在登山口指著那些路人們的形跡,問寶寶要不要跟著上去。他把滑步車一靠,便躍躍欲試的踩上踏階了。

上路之後,我開始認同這不適合兩歲多的寶寶。除了階梯設計前緣隆高、對短腿不甚友善外,最重要的是有好長一段路沒有遮蔭!我有點擔心抵達終點時會得到一個中暑休克的寶寶,尤其他居然很好強,步伐毫不停歇的一路往上,幾乎沒時間喘息喝水。於是我得硬跟他聊天,讓他有台階下(「我不是因為累而停下,是媽媽要跟我談事」),得以抓緊時間補充水份。

我們幾乎一路牽手。因為階梯落差太大太難走,我讓寶寶改走階梯旁的斜土坡。有時真是太陡,他會腳滑踉蹌,我便拉他一把。

一路上,他偶爾會仰頭燦笑對我誇自己「好棒」,我也由衷附和。連經過的路人都忍不住一起附和說好棒,寶寶更得意了。

一路上坡,一直到接近「趣探險之丘」才開始平緩下傾。下坡階梯仍難走,我於是決定帶寶寶直接走上人工草皮——哇,真不得了,坡陡到我也站不住,只好跌坐下來一路滑下去。我這大人還能用核心保持坐姿,寶寶則溜得東倒西歪,還得被我這龐然大物捲進去壓在我大腿下XD~總之我們終於緩緩撞上一樽樹幹,得以停下。爾後就跟著大家休憩在草坡上的那些大樹下。風意外的沁涼,對比於無遮蔭處草皮頗燙手(但寶寶還是興致盎然的在稍有遮蔭區試手攀岩,成功爬了一段)。母子倆在樹下依偎一起,享受了好一會兒吹風放空的美好時間。

回程前不免俗的跟寶寶一起嘗試了那聞名遐邇的超長溜滑梯(分開溜,他前我後),還遇到帶了紙箱板來溜的一家。他們溜速快得驚人!那家弟弟還慷慨遞出紙板問我們要不要試試。

最終準備踏上歸途時,寶寶完全卸下好勝心與自尊,哭鬧著拒絕再爬山了。路人好心送他一條玉米棒,只夠他撐幾步路。我只好彎下身把他背起來,就這樣在烈日下走了一路。回到景美運動公園時,發現自己其實不怎麼累——反而去程陪寶寶走一路時好像還累些,可能是因為回程是下坡居多,且用的是自己習慣的步調;陪寶寶走則得一路顧著慢行(且曬得更久),體感更累點。

撿回登山口的滑步車,寶寶騎著回家。到家已經下午2:40了。洗澡吃飯後,寶寶仍興奮得睡不著,一直到快五點,母子倆才入睡。醒來已經晚上八點了。

回想今天一路,仍為寶寶的高耐力感到驕傲。 :)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寶寶的第一場音樂會

中場休息。
我們坐在最角落,這就是我們的視角,可以清楚看到音樂家的手腳演奏。


上週晚間去了Bernard Foccroulle教授在景美浸信會的管風琴演奏會(感謝景美浸信會帶來這麼難得的機會)。寶寶盡其所能的自持,除了開場前有一兩句童言童語,其餘幾乎全程安靜。唯二有點失控的時候是:

1. 主持人開場時有叮嚀曲與曲之間不要鼓掌,但寶寶總忍不住輕輕的拍手。幸好輕而無聲。上半場結束後終於開懷的用力鼓掌歡呼。

2. 重低音高潮時,寶寶幾次忍不住跟著哼。我用手摀住他嘴,他不滿的搖頭甩開,但隨即安靜(一種「我知道現在不能哼,雖然我不認同」的態度,可能是覺得在家用Youtube看演奏會時明明可以開心跟唱啊)。幸而低哼聲對整廳而言無法聽聞,完全被管風琴壓過去。

我們只聽了上半場(含開場樂曲講解共45分鐘)。除了因時間已晚,我也怕寶寶在下半場會失控唱歌。

寶寶是徒步來音樂會的,從保姆家到這走了快1.5公里。回程離家太遠且太晚,我則用推車載他。難得走了這麼久的夜路,還有細雨,但舒服愜意,完美的完成了這次小約會。

#2y6m

--

寶寶雖活潑好動,體能驚人;但亦有坐定的本領,例如餐廳圍桌可以全程吃到最後一道才下桌(以一種「吃飯皇帝大」的態勢),從台北搭乘台鐵到台中也曾一路乖乖待在我大腿上,唯一的玩具是火車窗簾。衝著他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本事,加上自小展示了對音樂的喜愛與領悟力,才斗膽嘗試了這一場正式音樂會。

但希望下次可以帶他去露天音樂會或兒童音樂會,不要壓抑他唱歌的欲望。城市裡的藝文活動豐富,應是可期待的。:)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召喚



日前看到這影片,我整個魂都醒了。每個步伐都看來這麼熟悉。

以寶寶目前能日行數里的腳力,希望不久的將來他能跟我一起回應大自然的召喚,做夥上山。

P.S. 以前曾有網友說台灣的山路詭譎,雙杖不好用。這支影片很清楚的示範了雙杖在台灣山路上的使用方式。我這個過來人(膝弱怕下坡)正是雙杖受惠者。




召喚術(?)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起風的日子

寶寶喜歡撿落葉,尤其是最乾黃、甚至殘破的那種。那天風大,寶寶不小心鬆手讓手中的落葉飛走了。他不顧我呼喊,逕自轉頭就追。因為殘破的乾葉最輕盈,他那片於是成為滿地滾飛的落葉中跑得最快的一片。見寶寶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勢頭,踩過滿地紛飛的落葉都不屑一顧,只要他那跑得最快的一片,我也只好匆忙的跟在他後頭追。

最終抵達遙遠的牆邊,發現毫無樹蔭的該牆角堆滿了最乾黃的葉子(物以類聚),導致寶寶已經認不得哪片是他的了。他還是知足的撿起其中一片,珍惜的揣在懷裡。

這裡是寶藏巖入口下方一處人煙稀少的幽靜地,草地、沼澤,澤旁有三兩釣客。觸眼有點荒秘感,但正合寶寶口味——他喜歡殘破。雖有少量人工步道,他也不走,一定要走又髒又亂的地方。腳被長草下的藤蔓絆住了,他一開始唉叫得兇,要我幫他解套;後來也不叫了,知道要把腿抬高(明明腿那麼短),就能儘量避免被絆住。

草原中有一處沙地,寸草不生。沙很髒,但正合寶寶口味,蹲下來玩拔不走。我一邊揣測著這沙是不是工程廢棄物有毒導致不生草,一邊想著「那這也是你的命」的靠在橋墩旁遠遠看著他。一個在遠方練足球的歐美人過來撿球,饒富興味的看了看落單的寶寶,然後再離開。

回家的路上,寶寶不只一次擋在我跟前舉起雙臂討抱,但我總能隨便講一兩句話就能轉移他目標,讓他繼續自己走。最近出門總是沒帶推車走好幾里路,但都完全不用我背抱。我們倆的默契越來越好了。

#2y4m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台灣女性總工時


研究指出:台灣女性總工時是全世界最長。

不只如此,研究還指出:已婚媽媽的家務工時比單親媽媽還長。
https://www.prb.org/news/mothers-day/

所以,多想幾分鐘,你可以不必結婚XD
#謹以此文祝福吳映潔的單身媽媽生活

---
台灣男性有薪工時也是全世界最長(雖然加了家務的總工時變成幾乎最短的)。我認為台灣不婚少子化的主因就是工時過長。

Page 1 of 1151234567...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