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好想約會哪,就只是約會。但離開聯誼網路太久,沒有來源了……XD

(來源不能是朋友群。XDD)

***

昨晚Foodpanda到我公寓門口時,我不在家。接到電話後,我人從馬路對面的辦公室開跑,被路口的長時紅燈耽誤許久,最後終於跑向在廊簷下等我的那個男人。

我對他說:「不好意思!我剛剛在馬路對面。」我每次對話都是有安排節奏的,就像即興彈鋼琴時,即使不清楚下一步會彈奏什麼,但演繹出來的節奏韻味都會在我預期範圍內。若不在,我會驚訝。

然後我驚訝了,因為快遞員回應的節奏在我意料之外——聲音充滿喜悅,表情也很美,笑聲更好聽。他一邊熱情的說著沒關係沒關係,一邊說謝謝,然後把一盒桂格大燕麥片交到我手上。

我本來只預期一個平淡有禮的回覆,而他超乎我意料。後來我終於發現我當時少看到了什麼——我是有點喘的跑向他,瀏海輕微汗溼的,笑容肯定很燦爛很陽光,即使簷外陰雨滴瀝滴瀝的打在他的摩托車上。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Alice

剛剛讀到一篇評論,說《鏡傳媒》最近的醫學生縱火報導,主要強調環境壓力,卻可能忽略精神疾病本身。

所以我得小心處理「哈佛自殺率」這個議題才是。查了一下,美國大學生自殺率是每十萬人6位,哈佛是每十萬人24位。自殺者中,亞裔佔2/3,明明哈佛亞裔大學生只佔全體1/5。

來分析一下我的情況:我當年沒有自殺,可能是因為我沒有精神疾病;或是有精神疾病但芝大環境還不到我的臨界點,我若去哈佛就自殺了。

後來我去美國國家實驗室+Princeton做博後。當時Princeton實驗室夥伴的同學自殺了。她是華裔,而且是一個非常活潑、愛穿哥德蘿莉服走秀給同學們看的外向女孩子。

我對精神疾病一直有做功課,故我不認為《鏡傳媒》文章會誤導我,但我的確注視亞裔環境的壓力——我在意的是台灣孩子有多麼不快樂,這種不快樂在正常人身上的表現就是不快樂,在有疾病者身上就可能導致性命危害。但光「不快樂」就讓我覺得很恐怖——為何台灣的父母比較容易將孩子導向不快樂的境地?

《鏡傳媒》報導中,醫學生的父母並沒有給主人翁過度的壓力,孩子選擇讀醫科是她自己選的,父母只是在她徵詢意見時「建議」過選醫科。

PTT上這些跟我同齡的父母們也是。大家都不覺得自己有逼迫小孩,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傾盡自己所有資源給孩子而已,能推到哪個高度就推到哪個高度,推不上的話也就罷了,不會對孩子怎樣。

我讀來卻覺得字字驚悚。

話說我媽吧,當年我問她我讀醫科好嗎?她說不要,當醫生壓力很大,生活品質不好。那個年代,健保還沒實行幾年(我們班還有同學根本沒健保),弊病還不明顯,我從來沒在任何報導上看過類似的評論。

我就真的因此沒續讀生物了。我媽大概真的是從未來世界過來的吧,跟韓劇《Alice》一樣。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冰島文後續

剛剛在PTT發文說:冰島人常不結婚就生小孩,先一起養養看,之後才會決定要不要結婚。我用這篇文章回應「單親」文系列。眼尖的人會立刻發現:

啊明明就一起養小孩,哪裡跟「單親」有關?

但是,這種事若發生在台灣,就會是單親。

有意思的是:那麼台灣就受限於法律,無法執行這麼美妙的「先生後婚(甚至永遠不婚)」的計畫嗎?

但你想想看:你們可以先生孩子,然後男方在女方同意下進行親子檢定拿到共同監護權,這樣就跟同居的冰島人生孩子但不結婚的狀態一樣了呢!

雖然是麻煩了點,但明明辦得到,只看你有沒有心。

對,有沒有心。台灣社會(牽涉到傳統觀念和經濟)就是不會嚮往這樣的家庭。你怕男方在孩子出生後反悔,不願意共同監護?但冰島男也可以在孕期隨時離開,他只要更換住址,共同監護權就不會落到他身上了。

使用「單親」一詞是為了彰顯冰島人對這種被PTT鄉民稱為「沒價值」的狀態是沒什麼危機感的,而且單親比例偏高並不影響這個國家的快樂度排名。把共同養育狀態與單親狀態比擬是明顯的錯誤,但因為很明顯,所以我想保留原貌不修文,記錄我的錯誤,就此呈現一種讓人煩惱的矛盾,和某一類台灣家庭面貌的可行性。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大發現

(一)

她真是超美的,完全是女神的結構。演奏非常有情趣,指揮和樂團也支援得很合契(脫離公式的情趣並不容易配合啊),非常適合凡人品味。雖然她是女神。

看到她手指如此靈動的翻躍,我就很想爬山。(?)

(另一支影片裡,她在就坐那一瞬間就同時擊鍵!完全不像大部分鋼琴家會先調整呼吸幾秒鐘。哇~她真是無比自在啊,就像動漫裡畫的人物那樣。)


(二)

我說的「大發現」在這:原來連專業鋼琴家也可以有鷹爪啊:   
那我之前為什麼要自卑(?)這麼久啊啊啊~~


--
這兩支影片的YouTube留言區都特別的……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