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求的,不就是孩子們這一點回饋嗎?
我覺得我從小不曾遇過懂我的老師,除了我媽(我數學是她教的)。幸好我遇到很多懂我的鬼才同學。所謂「懂」,就是可以「對話」——我發問的內容字字句句都被對方珍惜,覺得每個字都有意義。
但「發問」還是得練的,溝通不善是雙方的責任。Stack Overflow就很嚴苛,發問稍微不盡責就會被狠鞭。其實,搜尋資源最有效率的人,通常也是最會發問的人,任何問題都問得快狠準。
結果,經歷過這些的我,在上學期末的教學回饋單上收到了一則令人心碎的話(他一人就寫了500字,以下只節錄關鍵內容):
「……我不知道要從何問起才能真正補足我缺少的部分。加上老師說過:『如果連自己要問的地方都不知道,就代表你根本沒有認真。』這句話讓我一整學期都處在恐慌與焦慮的狀態,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在這裡……」
可以看見:在權力不對等下(知識與經歷也是一種權力),在上位者的話語權有多重,能傷一個人有多深。
學生這段話,就是上圖第一行留言所提到的「第三個回饋」。我當場誠懇的道了歉,於是他再度匿名回應我~(心)
資深者未必有資淺者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曾有網友分享了在工作上遇困求解的經歷;不知幸也不幸,他居然因為人脈而得以接觸到該領域最資深的專家。但懇談之後,他發現對方的答覆無法直接幫助他——高階層者的思路狀態已經跟你不一樣了,你向這樣的大佬討教,未必能得到最有效率的答案。
可是教書不能是這麼一回事。尤其科學家更須謹慎——在持續進行研究的當下,在傳授基礎科學知識給後輩時,仍必須和學生站在同一線上。
例如這則影片訪問了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尹希教授。他一開始紮實而緊湊的授課方式嚇哭了不少學生,最後他改善教學方式的撇步是:
不備課。
對,不備課XD。讓你在教學時可以處於一種有點混沌的狀態,就跟學生差不多。這樣你就比較能體會學生的處境有多難。XD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會把上面的建議當真。我是當真了,而且覺得非常有效XDD。並不是真的不備課啦,而是的確不能太熟練。當你一個溝壑跳了一百遍,你閉眼都能跳過——這就暗示著,你閉眼不去觀察那些學生覺得害怕的小尖石小坑洞,你仍能輕鬆跳過。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輕易被你拋在後面。如果你不備課,偶爾搖晃著給尖石碰了那麼一下,你可能難以相信這時候的你會是學生眼前最高光的時刻——高光不是靠著你噹噹噹兩三下就跳得老遠的模樣,而是你願意陪他們陷入溝壑裡,一件一件的把障礙除走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