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Tatiana Udry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發swing舞蹈影片?
Tatiana swivel時的腿型十分優美,我藉此學到把腿踏得「妖嬌」的奧義!也很喜歡Tatiana和JB的搭檔默契⋯⋯所以說男生不要長太高,這可不只是為了強吻方便而已啊~XD
J&J是一種現場隨機配舞伴的比賽,舞蹈純靠即興與即時的默契。⋯⋯看那搭訕的情趣,全從這舞蹈裡的一舉一動中流露出來了啊!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寫手]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
(10/17(六)晚,雲門劇場。官方網站。)
這齣作品的主打特色是「史詩環境劇場」,表演場地是雲門劇場戶外空地,就地利用四周建築、樹木和道具,營造一個融入山郊環境的舞台。
亮點是台語!詞曲皆優,演員的咬字與腔調水準高。雖然措詞非口語,但我認為以今日年輕人對電視布袋戲文化的欣賞能力,這種程度的艱澀並難不倒觀眾。尤其演員們聲調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引人留心,著實是一場台語演藝盛宴。
從演員們的舉手投足可見其紮實的身段、舞蹈、與武打功夫,配上相應的旗幟與布帶等道具,成功營造出翻湧的戰爭氛圍。但,其實我期待更高;我欣賞本劇的服裝設計,可是當戰爭場面不如我期待的「史詩」級別時,我擔心是不是豪華繁複的服裝限制了武打身段的設計——演員間的過招有較多情緒宣洩式的留白,不夠密集緊湊。連帶的,那些漂亮的台語吟唱也是全體以相似的方式宣洩——怒吼的悲歌居多,好像必須要很用力、很大聲,才能彌補我們看不清演員表情的遺憾。於是整齣戲的基調太統一,缺乏細緻的變化。加上劇情交代得不夠完整,似乎一開始就悲慟了,不清楚故事背景的人不容易入戲,因為並沒有給予我們足夠的時間去經驗角色們的動機。
我認為循序漸進的情緒牽引是很重要的。這齣表演做得最讓人入戲的橋段,是母親在戰爭後方低聲吟唱搖籃曲那幕——前方戰火烈烈,兵戎相見、刀鳴馬嘶之時,背景卻滲入母親幽婉哄兒入睡的歌聲,營造悽絕的美感。那樣的母愛面貌在戰前嬰孩出生時就已娓娓交代仔細,所以觀眾能在搖籃曲與戰爭的對比下感受深刻的痛楚。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新穎劇場的加分效果有限。我並沒有感到這「環境劇場」讓我們更親近環境與演員——演員與觀眾間的隔閡仍然明確,觀眾席的空間安排卻不如傳統劇場舒適,無法讓觀眾有足夠的直覺看清表演細節;我有時落後幾秒才找到現在正在歌唱的演員是哪一位。
但我仍然認為這種劇場實驗是值得的;不可否認,我在這種環境劇場下開啟了一些我自己從未想過的感官模式。演員與劇場需要成長,觀眾也是。謝謝金枝帶領我們一起經驗創新。
P.S. 對於現場燒煙這事,雖不刺鼻,但身為對環保與健康議題敏感的人,我其實並不支持。若為營造祭祀的火煙感與戰爭的硝煙感,現場似乎已有乾冰?(噴速快且無味,應該是乾冰。)應毋須再燒煙。
--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文章同時刊載於藝文票券折扣網。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如何邀舞
華山最萌舞者
(Photo by Rock Lai 賴信維)
有種時候,你隨著音樂放空緩緩遊走;突然兩隻手臂被誰溫柔的挾持住了,一股力道往後,身為follower的你瞬間啟動connection,往後bounce幾步便看到了那個挾持犯,彼此相視一笑,很順暢的就開舞了。
這就是我覺得超愜意的邀舞方式;無論從前方襲來、從側方抄來、或從背後擄走,一句話也沒提,默契就瞬間相連。
⋯⋯所以,請隨時把我擄走吧XD~除了喝水、噴防蚊液,我沒有不能跳舞的時候,不會拒絕任何人,也從來不會累、不需要休息——除了這陣子有時真的過熱,會放空等風乾;若你不介意,儘管放馬過來,就讓我們相濡以汗~(呃⋯⋯)
不過,這只是我。請勿用同樣模式對待其他follower,然後怪我把你教壞XD
--
還有,上述只限舞場以內。舞場之外,如果你從背後欺上,我開啟的不會是follower的connection,而是防身術⋯⋯XD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八仙樂園粉塵瞬燃
談談我在美國留學時的經驗。當時系上風俗是入學一年後考資格考(之後已改成一入學就考);那時也是我第一次上芝大醫院,第一次拿到高額帳單。
時逢夏季,我右耳耳道發炎,跑了好幾趟學校健康中心拿藥,卻一直醫不好。再一個多月就要資格考了啊忒讓人心煩。最後,終於拿到健康中心醫師開的轉診書(referral),同意讓我到芝大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我當時用的是學校健保,也就是最貴的那種(沒去找便宜替代方案),每年健保費要上千美元。學校健保合約有項規定:任何一般疾病都必須先在健康中心就診(診療免費,藥費部分負擔),除非拿到轉診書。
最後,我的耳疾在芝大醫院就診兩次後就迅速被治好了,與健康中心差別在於用藥正確。醫療費高,但在健保下,自付額只需250美元。
一個單純的耳疾總共拖了我近兩個月。我當時覺得:美國的醫療品質跟台灣比起來真是差太多了,又慢又貴,害我資格考準備得特別辛苦(?)。
當然,現在我的知道,是我當時年少不懂事。如果我經歷過重大傷病,我一定會更早發現台灣的醫療環境其實不堪一擊。美國將醫療資源留給最亟需的人,而台灣的醫療資源在平日就被一般病人消耗到所剩無幾。
這次八仙事故,讓醫療再次陷入病房數與人力極度不足的困境。我們能做什麼?平日除了幾乎不看病(我做到了)、就算看病也儘量不拿可能無用的藥(我做到了,醫生開我止痛藥我都退回去,若真的需要再多跑一趟拿藥便是),我們還能做什麼?
噢,對了,聽說大巨蛋很危險,公共安全不及格,柯P為此事忙得焦頭爛額。聽說柯P還想做醫療改革可是他被前朝留下來的各種弊案(包括大巨蛋)纏得無法分身。
我們能做的事,就是監督並支持正確的改革。
--
(updated 6/30) 血庫存量資訊(定時更新)
我很好奇:這兩天台北血庫存量有急缺過嗎?當網路上爆出缺血新聞、人們爭相跑去捐血時,我立刻查了台北捐血中心官網,明明都是綠色,只有O型是黃色(O型在一個多星期前我去捐血時就是黃色了)。是救災忙到無法分身更新捐血官網嗎?還是缺血新聞根本是誤傳?
一窩蜂捐血可能造成一個月後缺血危機,應儘量避免。血庫存量應以捐血中心資訊為主,媒體不可盡信。
P.S. 媒體在災禍時期可以有很強大的力量,幫助傳遞「正確」資訊,加速救災效率,並過濾掉錯誤或浮亂的消息與知識。現在仔細想想:這兩天主流媒體報的新聞裡,究竟有哪條是有益於救災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