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萬金買鄰

(5/13/2025 寫於PTT房板)

買這個家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課,最主要就是幾乎每週都到現場逛。除了探查環境,也去搭訕目前的住戶(或是引誘人來搭訕我),以進一步瞭解內情。

新家離我工作處70公尺,舊家離我工作處200公尺。所以基本上我就只是在這週邊閒晃,並不特別費事。(我這輩子似乎不曾需要通勤過……)

住戶大多實懇,會把自己喜歡這裡、不喜歡這裡的原因都跟我分享。因為釋出的是低樓層,所以我特別在意低樓層隱藏的風險,聊天時也低調的探詢這點。例如有住戶提醒我:低樓層有可能聽得到地下室機械車位運作的聲音,我便特地再約房仲於夜深人靜時看房,親自聽聽看。朋友夫妻一個陪房仲下樓操作機械車位,一個陪我在屋內豎耳聽。幸好沒什麼噪音。

又如另一位房仲知我對這社區有興趣,突然告訴我某個中樓層物件可能會釋出。那間還有個大優點,就是附平面車位;我這間附的則是機械車位。雖然其實我工作不須通勤,學區小學也只在200公尺外。

不過在房仲通知之前,我就搭訕到某個鄰居,推知那間屋主可能只是看到我這間正在出售而心血來潮問問房仲(在我之前,這棟實價登錄只有一筆,是六年前)。那屋主另有房產,不住在這;他那間就空著放舊傢俱,也不出租。若真欲售,該間的隔壁鄰居早就意圖已久,很希望買下來打通兩間來擴大版圖;若競價,我可能爭不過那位隔壁鄰居(是個職業跟我相似但年資位階都比我高的前輩)。

結果風聲正確,那間至今也都沒有要售出的消息。

以上種種資訊都有助於我判斷。除了越來越瞭解這棟樓,我好像也越來越瞭解這些住戶了……


近兩年前的某天,我站在這棟大樓下東看西看,忘我到沒留意自己擋了人家停車場的出入口,被一位路人奶奶提醒讓路。

奶奶:「你在做什麼?」

我:「我想買這房子,在觀察環境。」

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這位奶奶同時住過這裡和S社區。我特地問她比較喜歡哪裡,她說S社區,原因之一是這裡聽得到樓上的聲響,但S都聽不到。

其實我有一些同事住S,同事倒是說樓上掉顆硬幣他都聽得一清二楚。所以我當下判斷這得靠運氣,包括鄰居作息與裝潢。現今發現我是幸運的那個,都聽不到樓上聲響。(樓上鄰居我在買屋前也搭訕過。)

S其實本是我的第一志願,畢竟有同事住那,知道環境還不錯。不過它距工作處800公尺,也沒有垃圾處理區。


我:「那你為何不住S,要住這裡呢?」

奶奶(笑):「因為我女兒也住在這的另一間。我每天做菜給他們吃呀~」

對了,閒聊期間,我懷裡背巾中一直有剛滿一歲的寶寶。他這會兒超級捧場,奶奶一逗他就笑。即使奶奶戴口罩,他也成熟到可以感受到口罩下的表情與善意,還很逗趣的伸舌頭眨眼睛,讓奶奶看得很樂。

「如果你買到這個房子,」奶奶開心的說,「記得來我家一起吃飯啊!」

——哇,還沒住進去就找到搭伙的人家了啊~XD


搬入後,倒是更常遇到奶奶的女兒一家,總是很熱情的跟寶寶打招呼,還說他家女兒(=奶奶的孫女)很會顧小孩,歡迎給他們顧。

我以為是客套話。前晚終於受邀拜訪他們家(因為寶寶一直在社區晃盪不願回家,所以被他們捕獲),聊得更多,才知他家女兒真的是專家——是幼教科系的在學生,從小就志趣在此。(他們家還有兒子在外地。兩位家長則是國外某儀器設備的台灣代理商。)寶寶在他們家又笑又討抱的毫不怕生,惹得他們一家直說好療癒。他們還立刻加了我LINE,說鄰居就是要互助,有需要人幫顧寶寶的話,歡迎跟他們說。

——原來我們不只找到人可蹭飯,還找到人可丟包啦……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不確定現代人是否還認同這話,但對單身育兒、毫無後援的我卻相對重要。剛搬進來時,我收到岩板餐桌、輕鬆把桌腳組裝完畢、卻意外發現桌子重到一個人翻不過來時,我走出玄關門按了電梯,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管理員有點年紀,怕他也搬不動)。只見電梯從他們那層樓載了人下來,廂門一開,見到裡面一位年輕的男孩,他察覺我猶豫苦惱,便好心伸出援手,進我家與我合力把岩板桌翻正。

是那家的兒子,我猜得出。

我覺得我兒應該可以在這裡快樂長大,我也能在這裡快樂變老。

祝福每個人都能有幸遇到好鄰居。


my village


0 個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