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025 寫於PTT房板)
有點意外有不少推文對設計師的價值不甚認同。
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買了中古電梯大樓,室內(不含陽台)31.9坪,打掉重練。設計師費一坪6千。去年4/8–7/3進行裝潢。
整個裝潢工程中,我從沒有去監工過,即使新家只在我舊家與工作場所對面。而設計師,也很少去現場監工,因為他是台中人,而我家在台北。他也沒有另外請監工,每次他親自來台北監工時都會跟我講一下(可以順便跟我會面談事);就那幾次。
我當初也有考慮另一個朋友介紹的台北設計師工作室,來者是兩位搭檔,很親切友善,設計過程中很迎合我的需求。台中設計師則會推翻我的觀點。結果我選了會推翻我的那位,因為他提供了不同的視野。
設計圖修了很多次,以確保接近理想,未來不會後悔。對話過程讓我非常安心,以致施工時我連工都懶得監。就算設計師人不在台北,他還是隨時就著工人用網路回報的資料來掌控工程,並報告給我。
我的資源也不只來自設計師。例如某天我難得跑去施工現場,一人在客浴糞管前默默模擬了很久(客浴和廚房流理台是唯二沒有全部打掉的,但有修整)。當天在場的是木工,看我一個人在那邊苦惱(+怪模怪樣),忍不住搭訕發問。我說建商給的糞管距牆頗近,雖然不致在使用馬桶時阻礙手肘,但我看中的新馬桶的沖水把手在靠牆側,我覺得沖水有點卡(因個人習慣,我不考慮自動沖水),所以我在考慮該不該換別款馬桶呢。
「如果馬桶能夠移開個幾公分就會順手很多。」我喃喃道。
「可以啊,」木工說,「我記得我水電朋友說馬桶可以移三五公分,位移三公分用圓管,位移五公分用橢圓管。三公分比較順,不影響糞管通暢。」
哇,連木工都知道得這麼細!我立刻把我的需求反映給設計師,設計師立即接洽水電,改了設計圖把我馬桶移遠了。
後來我問設計師:「你覺得我是否該偶爾來現場送個飲料之類,打好關係?」
設計師:「不用。他們最希望你永遠都不要來。」
好哦。
某天是全熱廠商明曜進場之日。我當時一早在開會,卻接到明曜老闆傳來一張照片,附加一句話:「為什麼天花板有角料?」
我如臨大敵。對明曜做過功課的網友應知道:明曜對施工順序非常講究;天花板的部分,任何工都不得先於他們進場,否則他們有可能拒絕施工。
我立刻將訊息轉傳給設計師(設計師當天也要來,只不過他從台中出發較慢到)。設計師要我不用擔心,他會處理好。
之後都安靜無聲。開會告一段落,我忍不住打語音給明曜老闆問情況,手機裡傳來他愉悅的聲音:
「啊,沒事啦,統統沒問題了。」
之後設計師告訴我,因為木工進度已到天花板,難以空等全熱多天而不做事,成本會太高,所以先架了絕不會影響全熱工程的角料。
全熱工程順利結束。明曜老闆私下曾慎重的跟我說:
「你請的這個設計師sense很好。」
哇!這評價真高,因為明曜的網路影片、與最初接觸明曜老闆時,他的言語偶爾會提到有些設計師對工程不甚瞭解之類。現在他居然突然主動提供好評。
我真的完全沒看過各種工程是怎麼進行的(像之前我分享全熱心得時,也有網友私下問我明曜施工細節,我只好老實的說不知道,因為我統統都沒看過)。總之我坐收了最後的成果。搬入將近一年,統統很滿意。
猶記當初設計師陪我去新北挑窗簾(我新家有大量的風琴簾)。討論結束後,設計師先離開去停車場牽車,我帶著寶寶跟窗簾店老闆娘繼續聊。她突然跟我說:
「這個設計師很難得。以前我遇到的設計師都會要我報價高一點,因為他們要收一些;但這設計師都不用,要我報原價就好。」
這就是我認可另收「設計師費」的原因——帳目較清明。
這中間,我台中阿姨也買了新家,預備裝潢;但她與她設計師發生一些齟齬,於是中斷合作,打算只買他的圖,施工另外找人。阿姨託我問我設計師可否接她案子,我覺得機會低,但還是問了。果然設計師婉拒,說他不經手別人設計的圖;但他可以幫阿姨推薦台中統包。不過他跟我說了一句話:
「你阿姨設計圖上的電燈電路是不合理的,無法施工。」
我把這些話都轉告給阿姨。阿姨聯絡了我設計師推薦的統包,但那統包案子太多,我阿姨等不及,於是自己另找統包。
最後有很多鋩鋩角角需要修整,都是小事。但有個大事——
阿姨:「我天花板的燈本來是設計分區開的,結果他們居然做成全共用一個開關!而且不能改了。」
我:「我設計師有說過你電路圖有問題啊!」
阿姨:「我以為就只是每個設計師的畫圖習慣不同,不礙事……」
我猜可能會有人想問我家裝潢費,只知總共「大約」是275萬,因為其中少數材料是我自挑自付的(但有用設計師折扣),加加減減我沒有追蹤得很細。
若要問裝潢材料的品質,我追求毒性低且耐用好維護,但不至於鑽牛角尖。例如地板是我自己挑的。而其他交給設計師直接幫我選定的各種材料或元件,我使用上也感到滿意;例如門把手,當我今年過年去阿姨新家住時(她買預售屋),我發現原來我家的門把手遠比她家的好開很多,輕盈而溫潤。
至於設計師找來的工班品質,雖我是外行人,但很多細節也是肉眼可見的好。例如主浴是全新蓋的;對比於客浴保留的舊瓷磚,主浴瓷磚的齊整細膩度明顯比客浴高一個級別。又如我家客廳有一整面牆是練舞鏡,跟鏡子師傅閒聊時,才知他是油漆師傅此番介紹給設計師的,與油漆師傅是多年舊識,說連他家工程都是這位油漆師傅經手的,是他認識的人手藝最好的。我問哪裡好,他說像天花板,他見過有些案子完成一陣子後,天花板拼接痕會慢慢露出來(表面有輕微凹陷痕?),而他家過了多年還是平整如新。
另外有一點:設計師在工程分配上也精算過(例如哪些部位與比例用木作、哪些用系統櫃),以在確保施工品質的同時,儘量把各工的單價壓低些,來達到合理的總價。後來房仲與家電商等來看我新家時,都問這要三百萬以上吧(其實我家明明是極簡風,為何他們的口氣有種豪華感?),所以我推敲我裝潢費應在合理範圍。一個好的設計師在設計上與監工上能達成最低的出錯率,減少未來須修整的成本。
再評論一下「現成傢俱 vs. 裝潢」,後者的空間利用程度高很多,對寸土寸金的台北很重要(也許因為空間利用佳,不只一位朋友在初訪時都問:「你這有40坪吧?」)。我之前曾在板上發文說我工作桌是用系統櫃做的,系統櫃有桌緣不夠圓潤的問題(對很多人不是問題。但我個人有點肌膚敏感,手肘不適)。饒是如此,我還是不考慮把裝潢桌改成現成傢俱(例如前緣有三公分緩衝斜面的電動升降桌),因為現成傢俱尺寸沒有一個能符合我的空間利用(桌長超長,且有大弧邊配合動線)。
(我裝潢桌目前是前緣DIY貼軟收邊條來解決,但還是期待台灣有工廠可以為美耐板桌開發更好的收邊。實木桌或石材桌可做斜面造型,但材質不適合我的工作使用與維護習慣。)
台中設計師是我大學同學介紹的,同學在新竹、雙北共買了三次家(自住),三次都由他設計。雖然設計師很有主見,但我同學也很有主見(尤其做了三次更有觀念),所以溝通上是完全沒問題的,一定會尊重業主希望的來設計。
我設計師是一人公司,沒有廣告,網路上完全找不到他,都靠口耳相傳接案。他有建築師執照(當初選他也有看中這一點)。
以上供參考,希望各位也遇到很好的設計師。
--
補充:
因為我買的是只有一房的物件,勢必不適合我與寶寶長住。(前屋主當年是買兩房合併,所以格局大改。)附近離工作地稍遠處有另一些坪數相當的中古大樓物件,實登比我這件高約四百多萬,所以我估用三百萬裝潢是合理的。
即使是格局完善的物件,這種自用空間30多坪的物件格局幾乎都是為四口之家而設計,對我們一大一小這種單薄人口而言,都不甚完美,會有一些累贅佔空間的格局——雖可用,但牽就。
還有一個重點:大部份的中古物件都不會有全熱交換器。安裝全熱真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生活品質的增幅是過去的我聯想不到的。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物件是格局差的物件,可以殺價,然後用價差去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裝潢(當然更完美的物件應該是毛坯屋……)。此句「格局」指的是內裝隔間等細節;整體外圍輪廓仍是要追求格局方正,這樣設計起來才有彈性。
我這棟前一次成交是在我六年前,後一次成交是在我10個月後;這兩次其實是同一物件,該屋主因人口暴增而須換房。這物件坪數與我相同,但有完善的裝潢格局與坡平車位(我是坡機,但我沒有通勤需求),現在價格自然較高。但出乎意料——它成交價居然高我九百萬。
它格局裝潢只有六歲,維持得很好;我想著新屋主可以很快入住,非常方便。結果——他也全部打掉重練…… :o
以上,供各位還在物色新家的板友們參考。我當初也是覺得打掉重練好可怕好麻煩,幾乎不考慮此步;走過一次之後才發現這招原來這麼適合我。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適合小孩的房子
房屋討論板常有人問「室內多少坪適合一個家」?
這種頻繁出現的問題,一定有文獻。查了一下英文資料,大約都說每人200 sq ft(相當於5.6坪)以上較合適,每人165 sq ft(相當於4.6坪)以下定義做overcrowding(過度擁擠)。
其實極簡主義的我本是主張房子不須大,觀念來自以前看過的國外八坪森林小木屋家訪、九坪醫生夫婦、和Elon Musk(傳說他只住十坪組合屋?)。但最近看到臉友一篇育兒文,有一點轉念……
他在描述他家有個小火龍幼兒,總是「不要不要」的暴怒。而他推測的幾個因素中,我確實都避開了:
1.「都市居家空間小。」
2.「家裡生活規矩要求多。」
3.「營造故事和遊戲的環境,聆聽和尊重小孩的意見,以說理的方式,和小孩互動。」
我家面積是上述「過度擁擠」定義的三四倍大,不算太小。而我幾乎沒有陪玩過,也鮮少跟小孩說理過……
妙的是,我家這隻(快三歲)的確不是小火龍,是朋友與保姆都稱穩定、好溝通的寶寶。(他半歲前明明被保姆評為「個性很強,媽媽會有點辛苦喔」……)我走的是古老部落育兒方式,像非洲人那樣(咦),家長忙打獵採集,而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他蹦跳、他敲東西、他玩具撒滿地、他拖著行李箱滿屋嘩啦啦啦的逛,我統統不需要阻止, 因為我家樓下幾樓都沒人(公設),而玩具再亂都還有很大空間可以走路,不礙事。
——所以我沒有需要和他說理的時候。
(不過他在保姆那邊很有榮譽心,一定會把玩具收好。被保姆誇很好溝通,總是很開心,不會因小不如意就哭鬧。)
(我並非完全不陪他,只是沒有陪他玩玩具。我會玩的有:我彈琴他打鼓或跳舞、兩人在床上摔角、一起做早餐這種正事之類。)
我覺得單身育兒比我想像的輕鬆很多,我不太確定原因是什麼(基因加各種因素吧)。不過有條件的話,買一個「完全不用禁止小孩做任何事」的房子,肯定會舒心很多的。
這種頻繁出現的問題,一定有文獻。查了一下英文資料,大約都說每人200 sq ft(相當於5.6坪)以上較合適,每人165 sq ft(相當於4.6坪)以下定義做overcrowding(過度擁擠)。
其實極簡主義的我本是主張房子不須大,觀念來自以前看過的國外八坪森林小木屋家訪、九坪醫生夫婦、和Elon Musk(傳說他只住十坪組合屋?)。但最近看到臉友一篇育兒文,有一點轉念……
他在描述他家有個小火龍幼兒,總是「不要不要」的暴怒。而他推測的幾個因素中,我確實都避開了:
1.「都市居家空間小。」
2.「家裡生活規矩要求多。」
3.「營造故事和遊戲的環境,聆聽和尊重小孩的意見,以說理的方式,和小孩互動。」
我家面積是上述「過度擁擠」定義的三四倍大,不算太小。而我幾乎沒有陪玩過,也鮮少跟小孩說理過……
妙的是,我家這隻(快三歲)的確不是小火龍,是朋友與保姆都稱穩定、好溝通的寶寶。(他半歲前明明被保姆評為「個性很強,媽媽會有點辛苦喔」……)我走的是古老部落育兒方式,像非洲人那樣(咦),家長忙打獵採集,而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他蹦跳、他敲東西、他玩具撒滿地、他拖著行李箱滿屋嘩啦啦啦的逛,我統統不需要阻止, 因為我家樓下幾樓都沒人(公設),而玩具再亂都還有很大空間可以走路,不礙事。
——所以我沒有需要和他說理的時候。
(不過他在保姆那邊很有榮譽心,一定會把玩具收好。被保姆誇很好溝通,總是很開心,不會因小不如意就哭鬧。)
(我並非完全不陪他,只是沒有陪他玩玩具。我會玩的有:我彈琴他打鼓或跳舞、兩人在床上摔角、一起做早餐這種正事之類。)
我覺得單身育兒比我想像的輕鬆很多,我不太確定原因是什麼(基因加各種因素吧)。不過有條件的話,買一個「完全不用禁止小孩做任何事」的房子,肯定會舒心很多的。
非洲示意圖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裝潢甲醛
精準的甲醛探測器要數萬元;若要保持精準,還得每年花高價校正。一般民眾不會投資這麼高的花費在上面。
那就乾脆買個超陽春版,不太準(易被其他氣體成分干擾),但有參考價值就好。當然不能買根本沒用的假品,故建議買英國Dart WZ-S探測器,台幣500;再焊些電路、電源、液晶顯示等(淘寶有台幣800的陽春成品,如上圖),就能探測甲醛的大約濃度了。我試過Dart,新品的數值跟克立淨(空氣清淨機廠商)幫客戶量的甲醛探測值相去不遠。
我家裝潢是打掉重練,於去年七月完成。使用Egger系統櫃,與有「綠建材」(F3)標章的台灣廠商木材(用於天花板、隔間、小部分櫃體)。都只是合規等級,沒有追求更低甲醛。用Dart探測後,發現密閉櫃中,台灣木作櫃的甲醛濃度會比Egger高很多。有個木作櫃被我安排放乾糧(大燕麥片、堅果……),雖然食品都有塑膠包裝,但甲醛分子量小,鑽孔隙能力較高,因此為了求安心,我就安排將木作櫃打了一點通風孔,甲醛濃度就立刻降得比Egger密閉櫃低很多了。
我會建議放食材的櫃子採用開放櫃,或有通風口的櫃子。(我全家都沒有開放櫃,因為怕染塵。我是從不打掃的人。)
至於櫃外的呼吸空間,在全熱一般中小風量的換氣運作下,甲醛在去年冬季十一月量測都是零檢出(克立淨的檢測服務也是零檢出)。至於今年夏季,在全熱大風量運作下,Dart值於不開冷氣時會在零與0.06 mg/m^3之間飄移來去(這幾天有進一個新木製傢俱,應有較高甲醛貢獻量),顯示夏季逸散量增高(開冷氣則會稍降低)。(不使用全熱,改將全家窗戶與隔間門全開,則可降回零檢出,尤其我家建築有很強的穿堂風;但這做法不適合使用冷氣的夏日。)
當初我新家住了好一陣子後,朋友來訪進門的第一句話仍是:
「哇,你家裝潢味仍好重!」
我全熱已經長期開最大風量了,裝潢味還是無法散去(當時還沒買Dart探測器來鑑定)。於是我就自暴自棄(?)把風量降回正常的中小風量——
然後裝潢味居然消失了!
所以我的推論是:在你發現你新家裝潢味變淡的那個當下,未必是裝潢揮發物真的逸散得差不多了,而是你家人氣累積變重了。那陣子全熱大風量把我家吹得乾乾淨淨時,就能一直聞到裝潢的木材味——未必有毒,因為木材天生就有味道。當我降低風量,人氣就開始累積,便把木材味蓋過去。
我的結論是:全熱的通風量是比體感還要更好一些的。
最後分享一個小見聞:某款全熱交換器(不是三菱,忘了品牌)的使用者在網路上抱怨:裝了全熱後,家中有效降低二氧化碳,但甲醛濃度仍高。
該原廠回覆:因為甲醛也交換了。
……
原來那層交換瓦楞紙(?)的品質很重要:其孔洞要大於水分子(才能做溼度交換,讓室內保乾),卻得確保小於甲醛分子(才能讓甲醛有效排出去,而非「保甲醛」於室內)。
所以,雖然是看來很陽春的交換技術,仍然有許多細節要留意啊。
---
克立淨說:同樣空間中,有人在的狀態相比於空屋狀態,會測得更低的甲醛濃度。故推知人體可以有效吸除甲醛。(啊)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萬金買鄰
(5/13/2025 寫於PTT房板)
買這個家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課,最主要就是幾乎每週都到現場逛。除了探查環境,也去搭訕目前的住戶(或是引誘人來搭訕我),以進一步瞭解內情。
新家離我工作處70公尺,舊家離我工作處200公尺。所以基本上我就只是在這週邊閒晃,並不特別費事。(我這輩子似乎不曾需要通勤過……)
住戶大多實懇,會把自己喜歡這裡、不喜歡這裡的原因都跟我分享。因為釋出的是低樓層,所以我特別在意低樓層隱藏的風險,聊天時也低調的探詢這點。例如有住戶提醒我:低樓層有可能聽得到地下室機械車位運作的聲音,我便特地再約房仲於夜深人靜時看房,親自聽聽看。朋友夫妻一個陪房仲下樓操作機械車位,一個陪我在屋內豎耳聽。幸好沒什麼噪音。
又如另一位房仲知我對這社區有興趣,突然告訴我某個中樓層物件可能會釋出。那間還有個大優點,就是附平面車位;我這間附的則是機械車位。雖然其實我工作不須通勤,學區小學也只在200公尺外。
不過在房仲通知之前,我就搭訕到某個鄰居,推知那間屋主可能只是看到我這間正在出售而心血來潮問問房仲(在我之前,這棟實價登錄只有一筆,是六年前)。那屋主另有房產,不住在這;他那間就空著放舊傢俱,也不出租。若真欲售,該間的隔壁鄰居早就意圖已久,很希望買下來打通兩間來擴大版圖;若競價,我可能爭不過那位隔壁鄰居(是個職業跟我相似但年資位階都比我高的前輩)。
結果風聲正確,那間至今也都沒有要售出的消息。
以上種種資訊都有助於我判斷。除了越來越瞭解這棟樓,我好像也越來越瞭解這些住戶了……
近兩年前的某天,我站在這棟大樓下東看西看,忘我到沒留意自己擋了人家停車場的出入口,被一位路人奶奶提醒讓路。
奶奶:「你在做什麼?」
我:「我想買這房子,在觀察環境。」
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這位奶奶同時住過這裡和S社區。我特地問她比較喜歡哪裡,她說S社區,原因之一是這裡聽得到樓上的聲響,但S都聽不到。
其實我有一些同事住S,同事倒是說樓上掉顆硬幣他都聽得一清二楚。所以我當下判斷這得靠運氣,包括鄰居作息與裝潢。現今發現我是幸運的那個,都聽不到樓上聲響。(樓上鄰居我在買屋前也搭訕過。)
S其實本是我的第一志願,畢竟有同事住那,知道環境還不錯。不過它距工作處800公尺,也沒有垃圾處理區。
我:「那你為何不住S,要住這裡呢?」
奶奶(笑):「因為我女兒也住在這的另一間。我每天做菜給他們吃呀~」
對了,閒聊期間,我懷裡背巾中一直有剛滿一歲的寶寶。他這會兒超級捧場,奶奶一逗他就笑。即使奶奶戴口罩,他也成熟到可以感受到口罩下的表情與善意,還很逗趣的伸舌頭眨眼睛,讓奶奶看得很樂。
「如果你買到這個房子,」奶奶開心的說,「記得來我家一起吃飯啊!」
——哇,還沒住進去就找到搭伙的人家了啊~XD
搬入後,倒是更常遇到奶奶的女兒一家,總是很熱情的跟寶寶打招呼,還說他家女兒(=奶奶的孫女)很會顧小孩,歡迎給他們顧。
我以為是客套話。前晚終於受邀拜訪他們家(因為寶寶一直在社區晃盪不願回家,所以被他們捕獲),聊得更多,才知他家女兒真的是專家——是幼教科系的在學生,從小就志趣在此。(他們家還有兒子在外地。兩位家長則是國外某儀器設備的台灣代理商。)寶寶在他們家又笑又討抱的毫不怕生,惹得他們一家直說好療癒。他們還立刻加了我LINE,說鄰居就是要互助,有需要人幫顧寶寶的話,歡迎跟他們說。
——原來我們不只找到人可蹭飯,還找到人可丟包啦……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不確定現代人是否還認同這話,但對單身育兒、毫無後援的我卻相對重要。剛搬進來時,我收到岩板餐桌、輕鬆把桌腳組裝完畢、卻意外發現桌子重到一個人翻不過來時,我走出玄關門按了電梯,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管理員有點年紀,怕他也搬不動)。只見電梯從他們那層樓載了人下來,廂門一開,見到裡面一位年輕的男孩,他察覺我猶豫苦惱,便好心伸出援手,進我家與我合力把岩板桌翻正。
是那家的兒子,我猜得出。
我覺得我兒應該可以在這裡快樂長大,我也能在這裡快樂變老。
祝福每個人都能有幸遇到好鄰居。
買這個家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課,最主要就是幾乎每週都到現場逛。除了探查環境,也去搭訕目前的住戶(或是引誘人來搭訕我),以進一步瞭解內情。
新家離我工作處70公尺,舊家離我工作處200公尺。所以基本上我就只是在這週邊閒晃,並不特別費事。(我這輩子似乎不曾需要通勤過……)
住戶大多實懇,會把自己喜歡這裡、不喜歡這裡的原因都跟我分享。因為釋出的是低樓層,所以我特別在意低樓層隱藏的風險,聊天時也低調的探詢這點。例如有住戶提醒我:低樓層有可能聽得到地下室機械車位運作的聲音,我便特地再約房仲於夜深人靜時看房,親自聽聽看。朋友夫妻一個陪房仲下樓操作機械車位,一個陪我在屋內豎耳聽。幸好沒什麼噪音。
又如另一位房仲知我對這社區有興趣,突然告訴我某個中樓層物件可能會釋出。那間還有個大優點,就是附平面車位;我這間附的則是機械車位。雖然其實我工作不須通勤,學區小學也只在200公尺外。
不過在房仲通知之前,我就搭訕到某個鄰居,推知那間屋主可能只是看到我這間正在出售而心血來潮問問房仲(在我之前,這棟實價登錄只有一筆,是六年前)。那屋主另有房產,不住在這;他那間就空著放舊傢俱,也不出租。若真欲售,該間的隔壁鄰居早就意圖已久,很希望買下來打通兩間來擴大版圖;若競價,我可能爭不過那位隔壁鄰居(是個職業跟我相似但年資位階都比我高的前輩)。
結果風聲正確,那間至今也都沒有要售出的消息。
以上種種資訊都有助於我判斷。除了越來越瞭解這棟樓,我好像也越來越瞭解這些住戶了……
近兩年前的某天,我站在這棟大樓下東看西看,忘我到沒留意自己擋了人家停車場的出入口,被一位路人奶奶提醒讓路。
奶奶:「你在做什麼?」
我:「我想買這房子,在觀察環境。」
話匣子就打開了。原來這位奶奶同時住過這裡和S社區。我特地問她比較喜歡哪裡,她說S社區,原因之一是這裡聽得到樓上的聲響,但S都聽不到。
其實我有一些同事住S,同事倒是說樓上掉顆硬幣他都聽得一清二楚。所以我當下判斷這得靠運氣,包括鄰居作息與裝潢。現今發現我是幸運的那個,都聽不到樓上聲響。(樓上鄰居我在買屋前也搭訕過。)
S其實本是我的第一志願,畢竟有同事住那,知道環境還不錯。不過它距工作處800公尺,也沒有垃圾處理區。
我:「那你為何不住S,要住這裡呢?」
奶奶(笑):「因為我女兒也住在這的另一間。我每天做菜給他們吃呀~」
對了,閒聊期間,我懷裡背巾中一直有剛滿一歲的寶寶。他這會兒超級捧場,奶奶一逗他就笑。即使奶奶戴口罩,他也成熟到可以感受到口罩下的表情與善意,還很逗趣的伸舌頭眨眼睛,讓奶奶看得很樂。
「如果你買到這個房子,」奶奶開心的說,「記得來我家一起吃飯啊!」
——哇,還沒住進去就找到搭伙的人家了啊~XD
搬入後,倒是更常遇到奶奶的女兒一家,總是很熱情的跟寶寶打招呼,還說他家女兒(=奶奶的孫女)很會顧小孩,歡迎給他們顧。
我以為是客套話。前晚終於受邀拜訪他們家(因為寶寶一直在社區晃盪不願回家,所以被他們捕獲),聊得更多,才知他家女兒真的是專家——是幼教科系的在學生,從小就志趣在此。(他們家還有兒子在外地。兩位家長則是國外某儀器設備的台灣代理商。)寶寶在他們家又笑又討抱的毫不怕生,惹得他們一家直說好療癒。他們還立刻加了我LINE,說鄰居就是要互助,有需要人幫顧寶寶的話,歡迎跟他們說。
——原來我們不只找到人可蹭飯,還找到人可丟包啦……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不確定現代人是否還認同這話,但對單身育兒、毫無後援的我卻相對重要。剛搬進來時,我收到岩板餐桌、輕鬆把桌腳組裝完畢、卻意外發現桌子重到一個人翻不過來時,我走出玄關門按了電梯,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管理員有點年紀,怕他也搬不動)。只見電梯從他們那層樓載了人下來,廂門一開,見到裡面一位年輕的男孩,他察覺我猶豫苦惱,便好心伸出援手,進我家與我合力把岩板桌翻正。
是那家的兒子,我猜得出。
我覺得我兒應該可以在這裡快樂長大,我也能在這裡快樂變老。
祝福每個人都能有幸遇到好鄰居。
my village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Lost in Translation
(7/18)
小夏睡前常要練過一輪字彙才願意睡。我只好有一搭沒一搭的陪他。
我:「駱駝。」
他:「Camel。」
「紅鶴。」
「Flamingo。」
「施工。」
「Construction。」
「萬事如意。」
「……」
「萬事如意」這詞他自己常講,推測是在保姆家聽賀歲兒歌學來的,只是仿說但不知其意。我就只是快睡著了隨便出個題應付。
他:「……Perfect。」
……哇!好像是個不錯的答案,我只好誇他厲害。可是我從沒教過他Perfect啊……。從此「萬事如意 = Perfect」就成為我們常用來對話的題庫(希望不會教壞小孩)。
剛剛,他玩玩具不如意,開始要唉唉叫時,我慣常出口安撫:
「See see, everything is perfect~」
……天啊!驚覺原來我是在這種時候講過「perfect」的。那麼「everything is perfect」真的頗符合「萬事如意」的意義吔~XD
(是真理解還是誤打誤撞?)
(7/20)
這兩天我腸胃炎(他沒事),用電腦工作甚至只是追劇都會反胃。只好陪他玩(咦)。(不好意思,我是個幾乎沒在陪玩的媽媽啊……)
他對我的反常感到非常開心,散落在家裡地上的玩具也多了些。這兩天終於感受到坪數大的另一個好處:玩具都不用收也有地方可以走路。
當他的火車一直過不了某個斜坡時,我助他解決問題。最後他開心的抬起頭笑著對我說:
「萬事如意。」
#2y10m
小夏睡前常要練過一輪字彙才願意睡。我只好有一搭沒一搭的陪他。
我:「駱駝。」
他:「Camel。」
「紅鶴。」
「Flamingo。」
「施工。」
「Construction。」
「萬事如意。」
「……」
「萬事如意」這詞他自己常講,推測是在保姆家聽賀歲兒歌學來的,只是仿說但不知其意。我就只是快睡著了隨便出個題應付。
他:「……Perfect。」
……哇!好像是個不錯的答案,我只好誇他厲害。可是我從沒教過他Perfect啊……。從此「萬事如意 = Perfect」就成為我們常用來對話的題庫(希望不會教壞小孩)。
剛剛,他玩玩具不如意,開始要唉唉叫時,我慣常出口安撫:
「See see, everything is perfect~」
……天啊!驚覺原來我是在這種時候講過「perfect」的。那麼「everything is perfect」真的頗符合「萬事如意」的意義吔~XD
(是真理解還是誤打誤撞?)
(7/20)
這兩天我腸胃炎(他沒事),用電腦工作甚至只是追劇都會反胃。只好陪他玩(咦)。(不好意思,我是個幾乎沒在陪玩的媽媽啊……)
他對我的反常感到非常開心,散落在家裡地上的玩具也多了些。這兩天終於感受到坪數大的另一個好處:玩具都不用收也有地方可以走路。
當他的火車一直過不了某個斜坡時,我助他解決問題。最後他開心的抬起頭笑著對我說:
「萬事如意。」
#2y10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