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Youtube)。這時的 Kissin,才17歲。
片頭,Kissin 幾次快速瞄向指揮。從前曾有人問:管弦音樂會裡,見眾樂手都專注在自己的樂音裡,幾乎不曾抬頭看指揮。那麼,指揮是否只是為「觀」眾帶氣氛的?
其實,人類「眼界」不小。據說眾樂手憑眼角餘光仍可以追蹤指揮棒的舉動。
我去看歌劇卡門時,偶然發現觀眾席後上方有個不起眼的小螢幕,即時轉播臺下管弦樂指揮的動作。「你看,」我在中場休息時問友人,「那螢幕的目的是什麼?總不會有觀眾放著歌劇不看、轉頭往後看螢幕啊。」她想了想,靈光一閃的回答:「啊!給臺上演員看的?」我聽了,覺得頗合理。
*完美?或是完美的機器?*
Youtube 最熱門的幾個幼年(國小學齡)鋼琴手,幾乎都是東方人。於是有人評道:「東方人是否很容易被訓練成完美的演奏機器?」
漫畫《琴之森》裡,也有一位十六七歲便得以與知名樂團合奏的鋼琴手:一之瀨。他幼年時隨心所欲愛琴玩琴,真正開始拜師練琴的時機雖較晚,演奏較亂,但天賦光芒難掩。與他對比,另一位少年雨宮便是「自小被訓練成的完美演奏機器」。尤其,好似對比越強便越引高潮,漫畫將這兩個典型描述得太分離太整齊。雨宮演奏時,臺下所有聽眾的表情與心語都一樣:「完美。沒有缺陷。」一之瀨演奏時,那聽眾就全是「啊!我的靈魂被釋放出來了!」的讚歎模樣。
其實這不對勁。如果一個完美,一個天才,那麼現實中,他們都能感人(「釋放靈魂」),各吸引好惡不同的聽眾。不會像漫畫所暗示的這麼整齊畫一。
漫畫《棋魂》裡,同樣兩個典型:進藤光與塔史亮。讀者對結局不滿,除了歸咎於傳言中畫者因故提早結束故事,也認為進藤光在最後製造不出高潮,這種收尾辜負了他的才氣與老師(幽靈佐為)。
但這很合理。混亂而未經培育完全的才氣讓他看出與塔史名人對奕時的最關鍵一步,卻不能讓他局局穩定發光。距離塔史亮,仍然遙遠。
兩個大學同學討論了一個多小時的物理。甲因為弄錯了某個基本觀念,始終想不透。乙最後引述理論對他指出:「你說的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甲聽了,竟怒斥:「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
確定一個學說,需要的專業與心力何鉅,豈是「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一句能夠駁回的。例如,某論壇曾出現數學「1+1=2」的討論,裡頭總有「1+1=2 的確是對的,不過在某些場合裡,1+1 不等於 2 也會是對的」此類模稜兩可的抒發,甚至帶上「執著於 1+1 必等於 2 者眼界狹隘」的睥睨姿態。然而,放著書籍上 1+1=2 強而穩固的數學證明不察顧,這種姿態並無法顯示此人的腦筋靈活,只能顯示他的不負責。
天才,多數難免不羈。但,混亂與不羈,不能讓你變成天才。
「完美」,就是完美。後頭加字很可能已是贅詞。在找不到有力理由之前,莫稱對方是「機器」,來虛張自己的聲勢。
其實,琴之森裡講的雨宮,應該是「無誤」。只是「無誤」到底是不是就等於「完美」?就好比到底是機器釀的酒好還是傳統方法釀的酒好一樣。 (正在看龍泉的酒 :p)
回覆刪除「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這句話倒頗令人玩味啊。
什麼時候 2>5, 5>0, 0>2? 玩剪刀石頭布時。 :p
身為各鋼琴比賽首獎得主,雨宮連「感情的表達」也是無誤的。是完美了。琴藝已精至頂尖,所以也難以不帶個人風格。現實中,我認為雨宮不可能只是機器。除非他是機器人。
回覆刪除科學若加上情感抒發,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扭轉乾坤,不只是 2>5 了。討論主題是數學,就是數學,不能牽拖。
你知道我的,我不是死腦筋的人。:)
我的話合理,不代表我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