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譜促你了解整個樂曲的結構、無譜使你更專注於音樂流瀉的表情……,理由很多,但我仍然想:
李斯特最初的用意,就是引起「觀」眾的共鳴。
被群眾包圍的鋼琴旁,突然出現一個不帶譜的年輕男人。
滿場驚訝,耳語紛紛。
一旦觸鍵,所有人屏息;深受震攝的不只是群眾的耳朵,他們甚至以為自己看見了什麼從鋼琴裡的琴弦上出發,沒有紙譜,沒有惹人分心的屏障,往前探去拂過年輕男人半閉而迷濛的眼睛,又盤旋繞過琴鍵上飛躍的雙手。單純完整的琴身光澤,開始波動如吐納,呵氣如蘭。
對不起,我平庸。我相當依賴現場音樂會在視覺上給我的感動。(但譁眾並非必得我寵。)
鋼琴演奏,可以鮮亮似舞。無礙的被繪入漫畫如《琴之森》。
Emil Gilels 演奏 Rachmaninov 的 Prelude Op. 23 No. 5:
你看見什麼?
中間那段柔,我看見月光流了一鍵盤的香。
0 個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