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氛圍相當誘人。當然你可以說我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受它蠱惑我也是心甘情願。
本展覽重頭戲為大幅動畫投影,是張擇端版。全體展出動線依次為:一、清院版清明上河圖畫幅。二、明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畫幅。三、動畫靜態版(附簡單立體圖卡與文字解說)。四、動畫人物CG(computer graphics)過程(以掛畫展示)。五、重頭戲: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幅。全展覽可攝影,但禁止閃光燈。
導覽機相當值得租借,其中解說張擇端版細節的部份,可用在動線三、五、或六。我推薦用在「五」動畫上。當她說牛兒探頭伸向豬圈時,路痴如我在「三」上花了眼看不到牛,但在動畫上一眼就看清了;連「三」上沒認出的堆積如山的酒缸,也在動畫上的正店酒樓後院一下就找著。雖然只是標準官方女音,配著那流動的畫面居然可以流出說書的韻味。
動畫中白天的人物保有水墨古味,夜晚人物模樣卻非常CG,而且是CG草圖期,有點讓人出戲。我不懂白天黑夜的CG怎麼會相異,還是他們明明相同、而我眼睛判斷有誤?
以下談幾點曲折。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還是秋天,後人難以靠畫上蕭索的枝葉來確定。說路上有人戴了毛帽風衣該是秋季,但導覽機指著下圖這一角說:「畫家本來在轎子上插了枝條,這是清明節的習俗。」於是你看著動畫心急,因為轎子上空空如也:
你突然覺得把原畫放在動畫之後這種動線古怪到迷人;如果先看到原畫上(見下圖)的枝條,在動畫中不見會讓你有失落感。不如把原畫放在最後,把你撩得心癢。
反思:製作動畫的團隊為何拔走了枝條?為了只忠於一種設定(秋季)而殲滅矛盾嗎?
很順的,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轉折,那就是過去一度吵得沸沸揚揚的「尖嘴立牛」(1、2)。現在的原畫中,傳說中的驢的身體不見了,只剩柱上驢頭(下圖右下);但牠發情的對象則還健在(下圖左上)。
而在動畫裡,連發情的對象也跟著鬼隱了:
這隻驢頭在動畫裡純粹是不動的裝飾品。尤其入夜後,板凳上的人入屋休息,這隻驢頭更顯得孤寂⋯⋯(抖)
⋯⋯慘了我,寫到這裡怎麼沒半點歌頌?我看展時整個心是滿滿的,而且快樂,而且沒有挑剔與疲累。上述幾點我當時都是很趣味的看著想著,沒有任何質疑的心境。動畫前的地面有光線投影流顫,以模擬河流;即使不是真水,喜歡建築物內水飾動線的我,依舊迷戀的看著傻了。害怕擁擠,特地選在工作日早上看展,而人潮仍然出現,我卻意外覺得美好、潮得恰到好處,能讓我輕輕擦肩而過,看著動畫裡市集的同時也感受人類真正的溫度,聽那爸爸彎身對著小女兒說:「看到了嗎?橋頭有個小男孩跑到攤位下追豬去了啊⋯⋯」
我沒有寫下展覽裡清明上河圖那些令我感動的市井細節,因為我從前就走過百回了,感動不可能忘。只待你也去看展,細節留給你去探索與體會。我萌了千年的東西,希望也能有力量的打入你心裡。
0 個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