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兒科急診醫師回一下,發燒溫度在38–41度在醫師眼中差異不大,雖然可以幫助判斷疾病,但是並不代表嚴重的程度,所以不要覺得40度就好可怕。」
讓我更確信之前看到的網路衛教:若孩子精神沒有明顯萎靡,40.5度以下不用看醫生。
不少父母都用發燒溫度來判別是否該看醫生。若你是38度沒帶去那種,照理40度也不用帶去,因為這溫度範圍的嚴重度並無差異。真正危險的,只有41度以上。(那篇衛教還強調說:「看清楚,是『41』,不是『40.1』;前者有危險,後者很尋常。」)
40.5度以下且意識良好的狀態下看醫生,主要是為了求醫師專業診斷而心安,而非求取治療。因為治療通常就是保守治療(=多休息),我認為在家持續休息會比去醫院奔忙接觸人群來得更有效率。
至今,我兒除了打預防針、健康檢查外,不曾看過醫生。我目前不曾給孩子提供過退燒藥,就像我處理外傷也不再使用冰敷手法一樣(冰敷被研究論文證實只有止痛效果,沒有消炎功能、沒有加速痊癒的功能,甚至沒有止血功能);當發燒和傷處發炎是人體正常免疫機制時,便不須抑制。我兒偶爾發燒時都來得快去得快,於是我也來不及(?)帶他去看醫生;復原快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家充分休息,且未使用退燒藥。玫瑰疹燒得比較久,但相較他人也偏短(只有兩天多),最高燒到39.7度。(因未就診,玫瑰疹也是他退燒出疹時我查網路判定的。)
(退燒藥可幫助診斷,觀察孩子退燒時是否恢復精神與食慾。至於退燒藥能幫助孩子休息得更好、好得更快一說,我覺得因人而異,不置可否。)
我面對疾病採取以上手法,不是因為我很瞭解醫學,而是因為我很瞭解自己的警覺力,知道自己會在正確的時間送醫。
P.S. 聲明:以上除了引用段,皆為我個人知識,非該醫師立場。
--
題外話:我想把那篇網路衛教文章尋回,Google了我認為足夠的關鍵字卻遍尋不著。Google呈現搜尋結果的方式已經走精,不再是可靠有效率的知識來源。YouTuber Mrwhosetheboss拍了一支影片介紹Google Search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