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身為編舞者

A Choreographer's Creative Process in Real Time(by Wayne McGregor):

(可選中文字幕)

看了這段演講,我可以體驗到不少編舞老師有相同的思路。例如他靠著想像「TED」三個字母就跳出一段舞,正巧與我教學生用「永字八畫」跳出一段舞的方法不謀而合。又例如他說不記得自己剛剛跳了什麼,而我也常這麼健忘。XD

靠著想像一個空間結構或故事來跳舞,看起來好像很快樂,至少這影片看起來是這樣。但我不確定學生是否也喜歡(當你身為老師/主事者時,你不容易看清),直到上次上課學生主動請求說:

「老師,下次我們再玩一次『故事跳舞』好不好?」


上面那支TED演講展現的是現代舞。我另外貼一支用故事跳LA style的範例:
前面故事講得很長,成果則從 6:06 開始。

不知各位看了影片是否也能體會到用故事來跳舞的樂趣。很明顯那根本不需要是多麼深奧的故事,就只是一些沒什麼意義的雜務~XD


Wayne McGregor的演講倒是完全沒有提到我教編舞時遇到的最大的關卡,就是學生的節奏感。

演講影片 8:06 處,講者用他的「if... then」建議法來引導舞者跳舞;下一輪他就直接念出節奏,讓舞者配著節奏跳。看起來輕而易舉,對一些學生而言則不然。尤其LA style忽快忽慢的頓點感強烈,不似現代舞行雲流水,節奏感的不足更會影響編舞的效果。

先借用「好和弦」的影片解釋一下「節奏感」:

一個4/4小節裡的拍子依序是: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這對應到舞蹈動作就可以詮釋成動作的強度。

LA style通常搭配流行歌,會跟著歌者唱歌的節奏設計舞步。而這支:

0:19 有一個雙手上推的大動作,落在歌者「생각에~」(saeng-gag-e)的尾音之後:
這動作並沒有對上歌者的任何一個發音,但她卻有權利這樣跳,因為那是一個小節的第一拍(強拍)。就算這是清唱(沒有打擊樂器伴奏),她都有資格這樣跳。

不過她實際上是跟著打擊樂器跳的,那個動作跟接下來舉右手、舉左手的動作,在兩拍內構成三連音,與背景打擊樂相合。有些跟著歌聲跳的學生,在第一拍「強拍」(歌者無聲)時不動作,而在第二拍「弱拍」(歌者出聲)時打一個大動作,但在第三拍「次強拍」時又不安排,這就會讓人看出節奏的不協調,除非動作的動線與力道有精準拿捏過。

資深LA style舞者的聽覺很強調背景打擊樂,有時甚至甚於歌聲,更佳的範例如下:

話說回來,如果是清唱,你願意/敢不跟著歌聲動作嗎?

如果你是爵士鼓鼓手,我想你敢。

任何爵士鼓鼓手能為一首歌打的節奏,舞者都可做。鼓手的第一要件,就是他聽得出一首歌每小節的第一拍在哪,可以準確抓住「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的感覺。很多學生初學時都依賴一首歌的背景鼓聲來抓第一拍,但事實上一個編舞者應該有能力在一首清唱中抓出第一拍。

當一個學生把第二拍當作強拍來發揮時,我會提醒兩次;後來就讓他隨意施展,因為我看得出來他聽不出來。(不過我還是會請他看「好和弦」和「Just Dance」遊戲機影片慢慢加強節奏感。)如果聽不出來,他跳舞時自己並不會感到違和;其實,舒服快樂就夠了。

曾有學生在上了我編舞課後才發現自己缺乏節奏感。他之前曾在運動中心上過一陣子街舞課,我問他:當時應該有所察覺吧?

他:「沒有,就只是模仿老師跳,完全沒有抓拍子的問題。學生多,老師可能也不太在意吧。直到要『自己抓拍子』,我才發現事情大條啦……」


有時我上課會把音樂關掉,讓學生完全不用擔心節奏,只要解放身體就好。但這時會有學生說:「老師我要聽音樂啦~」然後在那音樂下,他的身段果然變得更有魅力,雖然節奏會偏掉。

我發現對某些人而言,音樂營造的是「氛圍」;氛圍是一種沒有節拍的氣體。


教學上究竟該怎麼取捨、怎麼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仍能慢慢撿起節奏感,我想我還得琢磨好久。



註:

1. 編舞者自己free style時是不會在心裡數「一二三四」的,文中數拍只是為了方便說明。

2. 「強拍」未必代表動作最大,「弱拍」未必不能出現驚喜。所謂強拍弱拍就只是心中維持的韻律感而已。

3. 流行歌曲中,聲音較亮的小鼓通常打在第二、第四這種弱拍,負責第一拍的則是較不明顯的低音鼓;這似乎有違強弱拍直覺。我不確定這該如何解釋,可能是為了避免鼓聲蓋過音樂中第一拍強拍的音色;而且我的身體直覺的確會告訴我該在第二、第四拍鼓掌(第一、第三拍則用腳帶動整個身體做出律動)。例如下面這支影片,Harry Connick Jr. 聽著觀眾的奇數拍子實在忍受不了,居然在演奏中途(第40秒)故意多加一拍,讓觀眾鼓掌拍子直接位移到偶數拍上。XD




0 個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