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寫手]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


(10/17(六)晚,雲門劇場。官方網站。)

這齣作品的主打特色是「史詩環境劇場」,表演場地是雲門劇場戶外空地,就地利用四周建築、樹木和道具,營造一個融入山郊環境的舞台。

亮點是台語!詞曲皆優,演員的咬字與腔調水準高。雖然措詞非口語,但我認為以今日年輕人對電視布袋戲文化的欣賞能力,這種程度的艱澀並難不倒觀眾。尤其演員們聲調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引人留心,著實是一場台語演藝盛宴。

從演員們的舉手投足可見其紮實的身段、舞蹈、與武打功夫,配上相應的旗幟與布帶等道具,成功營造出翻湧的戰爭氛圍。但,其實我期待更高;我欣賞本劇的服裝設計,可是當戰爭場面不如我期待的「史詩」級別時,我擔心是不是豪華繁複的服裝限制了武打身段的設計——演員間的過招有較多情緒宣洩式的留白,不夠密集緊湊。連帶的,那些漂亮的台語吟唱也是全體以相似的方式宣洩——怒吼的悲歌居多,好像必須要很用力、很大聲,才能彌補我們看不清演員表情的遺憾。於是整齣戲的基調太統一,缺乏細緻的變化。加上劇情交代得不夠完整,似乎一開始就悲慟了,不清楚故事背景的人不容易入戲,因為並沒有給予我們足夠的時間去經驗角色們的動機。

我認為循序漸進的情緒牽引是很重要的。這齣表演做得最讓人入戲的橋段,是母親在戰爭後方低聲吟唱搖籃曲那幕——前方戰火烈烈,兵戎相見、刀鳴馬嘶之時,背景卻滲入母親幽婉哄兒入睡的歌聲,營造悽絕的美感。那樣的母愛面貌在戰前嬰孩出生時就已娓娓交代仔細,所以觀眾能在搖籃曲與戰爭的對比下感受深刻的痛楚。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新穎劇場的加分效果有限。我並沒有感到這「環境劇場」讓我們更親近環境與演員——演員與觀眾間的隔閡仍然明確,觀眾席的空間安排卻不如傳統劇場舒適,無法讓觀眾有足夠的直覺看清表演細節;我有時落後幾秒才找到現在正在歌唱的演員是哪一位。

但我仍然認為這種劇場實驗是值得的;不可否認,我在這種環境劇場下開啟了一些我自己從未想過的感官模式。演員與劇場需要成長,觀眾也是。謝謝金枝帶領我們一起經驗創新。

P.S. 對於現場燒煙這事,雖不刺鼻,但身為對環保與健康議題敏感的人,我其實並不支持。若為營造祭祀的火煙感與戰爭的硝煙感,現場似乎已有乾冰?(噴速快且無味,應該是乾冰。)應毋須再燒煙。

--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文章同時刊載於藝文票券折扣網。

0 個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