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Marley & Me:書與電影



除了金庸小說外,我記不起自己同時看過什麼作品的原著與影片。亂世佳人的電影精采而味美,原著我卻食不下。羅密歐與茱麗葉無論電影或原著(是的,莎翁的原著)我都提不起興趣。鐵面人看過李奧納多版(這是難得一部我與我媽喜好兩極的電影,猜猜是哪一位不喜歡它),但書本只看過「兒童讀世界名著」版。福爾摩斯⋯⋯我看的影片版(近期有小勞伯道尼版與BBC影集版)似乎都是自創劇情,跟原著不能相比了。至於基督山伯爵⋯⋯聽說各種電影版最後都會變成梅爾賽臺絲對基督山大喊「噢!你千萬不能殺他!他可是⋯⋯可是你的親生兒子啊!」XD


我剛讀完 Marley & Me 兩週後,就找來了它的電影。其實我沒有資格論說電影,因為我看不完。我看電影前總有個壞習慣(?),就是必須先讀評價;當我看到 IMDb 某網友留言道:「Marley didn't change John or Jenny in anyway, make them realize anything, or influence them in any important decision of their life.」我心底就起疑:這是怎個說法?Marley 明明嚴重影響了這對年輕夫婦的生活步調甚至價值觀。我立刻擔心起小說被電影改編後的模樣。

果然,Marley 在電影裡的存在感⋯⋯好⋯⋯低⋯⋯。即時我知道電影最後二十分鐘將有讓人噴淚的重頭戲(而我性好噴淚),我仍在電影進行一半時就放棄了。

首先,男主角從原著的感性卻明快有力變成電影裡的溫吞版;好吧這只是角色設定異於我的偏好。但是 Marley,電影裡的 Marley 除了是一隻沒教養的狗在這對夫婦的生活背景裡遊遊走走,我實在看不出其它。原著裡,Marley 性格的鮮明度讓牠一切缺點都成了魅力;牠不只是表面的沒教養,牠打從娘胎就帶上了悲劇,這種人類眼裡的悲劇卻讓牠得以用這樣歡喜而純粹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

(好,我知道,是作者認為牠歡喜而純粹。別跟我聊子非魚,我聊的是作品的好看度。)

電影 Marley 的沒教養行為之一包括在家裡地毯上任意便溺。我完全無法接受啊!原著的 Marley 最執著的一點就是不能在家中解放,非得在戶外找到一處牠允肯的聖地,牠才願意對那塊土澆溉。這習性甚至在牠老病時造成一定的危機。再來,電影 Marley 因為衝撞,幾次讓家中小孩子受傷,這⋯⋯這!原著裡,唯一能讓 Marley 反常(就是變得極度溫和安靜)的,就是嬰孩;在嬰孩身周,牠的瘋狂興奮全然熄絕,而像個聖獸一樣靜靜的將身子圈在搖籃旁守著。

書中還有一個我的大哭點,在電影中完全被泯滅。電影中鄰居女孩遭遇的兇案,是男主角盤算舉家遷徙至 Boca 的原因——而且「只是」一個搬家的原因。但書裡的兇案價值遠高過此。遷徙主因其實是為了換大房子,Marley 的存在是他們反而願意在治安不好的原社區久住的原因。Marley 因為天然呆(S 等級的呆),見到任何訪客都會興奮的強撲打招呼,這對不知情的危險份子有相當的嚇阻作用。——雖然作者暗自臆測:若真遇到危險,Marley 大約也只會歡著跑來跑去、一整個狀況外,要牠直接解救主人或是離開求救都是沒望的。

但那一次兇案裡,除了那個極其微妙的人與人(作者與鄰居女孩)間的連結之外,最吸睛的異色,就是 Marley。豈止吸睛,我為 Marley 的表現哭得一塌糊塗。沒有狗血,很簡單很簡單,但作者細膩的敘述就是整個打中我。

以上這些元素,電影裡都沒有。

再次強調,我電影只看了一半。所以這篇主要目的不是評電影,而是強烈推薦看過電影的人們:拜託你們一定要去看原著。


---
Marley & Me 對我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懷念佛羅里達⋯⋯

0 個回應:

張貼留言